乾坤圈、混天绫,2025年的春节档,小哪吒再次成为国人“团宠”,热映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掀起了一场文化自信的“魔童闹海”。
上映第九天,登顶中国电影票房冠军;第十天,成为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冠军;第十一天,以中国影史上第一个70亿元的壮举,打破好莱坞的垄断,跻身全球票房70亿元俱乐部。根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2月11日19点03分,《哪吒2》的总票房已经突破90亿元。与哪吒一起“破圈”的,还有“做哪吒为什么一定要用藕”的莲藕,能重塑肉身的“莲花”,可能比藕更擅长拉丝的“杜仲”,以及“申公豹代购药单”里的道地中药材。
破圈的又何止这些,2024年,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以2800万份的销量和超过90亿元的收入席卷全球,一曲苍凉高亢的陕北说书令一众玩家“越听越上头”。哪吒与悟空的“双星闪耀”,不仅仅是文化产业和商业方案的胜利,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当荧幕上的哪吒脚踏风火轮冲破深海炼狱,当游戏中的悟空挥舞金箍棒劈开宿命的枷锁,这些源自农耕文化的神话符号,正在从现代化的角度回望传统和根脉。这些文化产品在对农耕文化再认识、再挖掘、再创新过程中取得的成功,凸显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赓续文脉、厚植传统、坚持“两创”的必然路径。
随着“国潮风”渐起,我们根植并繁衍于其上的农耕文化,也正在经历着一场艰难而华丽的“涅槃”。“耕读传家”是我们传承千百年的理想生活。同时,在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快速推进中,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认同受到了巨大冲击,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一些舆论认为,作为一种身份,农民是“自卑”的;作为一种职业,务农是“不赚钱”的;作为一种基础性产业,农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与工商业“无法相比”;也曾经有人认为,作为一种文化,农耕文化是“保守的”“陈旧的”。如何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实现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和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哪吒悟空这两个从远古神话中走来的IP正在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
农耕文化基因可以同现代精神交相辉映。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叛逆、哪吒闹海的抗争,这些源自《西游记》《封神演义》的经典叙事,承载着农耕时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命运不公的反抗,以及对个体价值的朴素追求。在当代语境下,“天命人”在取经路上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魔童哪吒从玩世不恭到从亲情友情中获得了认同自己的力量,传承千年的乡土密码在全新的表达方式中实现着与现代人的情感共振。
农耕文化的传播正在与我们的技术跃升相辅相成。《哪吒2》中1900余个特效镜头由国内138家动画公司协作完成,对比好莱坞动辄数亿美元的昂贵制作,我们自己的“技术流”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了视觉盛宴的突破。《黑神话:悟空》更是依托全国算力网络,将原本需要数年的渲染周期大幅度缩短,实现了电影级的画面表现。这也是人类在工业时代、智慧时代才能取得的成果。技术为骨、文化为魂,方能打造时代经典。
农耕文化与现代化相向而行的过程中,我们尤其不能忘了“人”的作用。这“人”首先是农民,他们久居于这片土地,是传承农耕文化最根本的载体。只有让乡土大地上的人们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让每一个乡村拥有自己整洁漂亮的模样,才是农耕文化自信与发展该有的样子。这“人”也是溯传统而上、由城市而返的“新农人”,就像创作出“魔童哪吒”的导演饺子,创作出“天命人”的年轻游戏团队,他们也许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但他们用自己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在数字原野上开垦出一片不失根脉又充满先锋性的风景,实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产业从“手工作坊”到“规模性对外输出”的根本性转变。“他们”和“他们”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哪吒悟空。我们也期待,向世界更多展现中国乡村故事、乡土传奇和农人风采,描绘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工农城乡融合共荣、相生相长的美好图景。
农耕文化毋须自卑,哪吒悟空唱响自信。农耕文化在新时代正焕发新的风采,而哪吒悟空的走红,只是这种新风采的象征。当四川将三星堆元素植入文旅产业链,当浙江用数字技术复原《千里江山图》,当人人都可以拥有一个“云端的故宫”“网上的敦煌”,这场出彩于但绝不仅限于哪吒悟空的“文化复兴”,终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农耕文化的滋养中守正创新、行稳致远,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这也必将是中国新时代农耕文化的又一个高光时刻。
作者:郭少雅
图片:新华社
监制:王岩 编辑: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