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航


黑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雪域救援专业队开展雪地摩托训练。郭晓龙  刘 楠摄影报道

“运动员右膝受伤!请医疗和救援队伍迅速入场!”2月8日,亚冬会雪上项目比赛首日,一名吉尔吉斯斯坦队运动员在高山滑雪比赛中意外受伤,重重摔倒在坡度近40度的山坡上。

医疗人员给伤员检查伤势后,我和队友迅速穿戴好雪板、拖动雪地救援船带伤员滑向安全地带。因为不确定伤员是否骨折,为防止二次伤害,我们转运的时候格外小心,尤其是起步和刹停都要平稳。为了这一刻的专业操作,我已经准备了3年,训练超过300个课时。

我们38名救援队队员围绕高山滑雪、缆车救援、雪域搜救等6大课题43项内容开展了专项训练,还在亚布力滑雪场进行了实景、实装、实战演练,参与保障了亚冬会测试赛。为了长本事,我们每天至少要滑雪10公里,我已经取得了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队员们现在的滑雪水平最低的也是初级教练级别。

服务雪上赛事,我们不仅要应对极寒环境对身体的考验,还要在山间陡坡等地形快速反应,3分钟内必须到达伤员身边。以转运伤员最常用的雪地救援船为例,上面需要固定8处卡扣和2处绑带,而手指在极寒天气中暴露2分钟便会冻得僵硬。为了给救援争取宝贵时间,仅固定卡扣、绑带这些操作,我就练习了上千次。

从缆车之巅到雪道高处,雪域救援的难点还在于环境复杂。为此,救援队配备了22只雪地救援船和5辆雪地摩托,助力我们实现快速机动。

雪域救援还需要多方协同。我们与医疗、交通、气象等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还在场馆及交通枢纽布设AED急救设备与微型救护站,形成了“消防+医疗”无缝衔接的救援链,竭尽全力提供专业、高效、可靠的赛事安全保障。

我们随时待命,但又希望“少出动”,希望所有参赛人员都能平安顺利。但如果有万一,我希望大家知道,有我们在,而且我们定会全力以赴。

(作者为黑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雪域救援专业队队员,本报记者郭晓龙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2日 13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