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到来,都是紧握双手,深吸一口气,在别人的欢笑中哭着走来。又在离开之时,撒开双手,吐出一口气,在别人的哭声中笑着离开。中间的旅途,就是在一呼一吸之间,以自身之力与自然气场不断对抗的过程。
从吸入第一口气开始,大自然的力量就开始消耗自身之力,无论自身之力多么强大,最终都会被自然气场所耗尽,唯一的区别,就是时间的长短不同。所以人活一口气,气顺则时长,气逆则时短,气不顺则人不顺。
人在大气中,居住的环境,就是围绕在自身周围的气场,所以环境的重点,就在于藏风聚气,并且要聚集好的气场,以适应自身之力。气遇风则散,遇水则至,于是风和水,就成了判断环境气场的重要标志。
然而人的开始,就是祖先的尽头,同样人的尽头,也就是祖先的开始。人在天之下,地之上,生活在地球表面的大气之中。祖先生活在土地之下,地表为天,地下为地,所以大气的环境决定着人的顺逆,而地下的环境,则决定着祖先的顺逆。
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人间一日,地下一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人间就是祖先的天。所以并不是祖先在庇护我们,而是我们在庇护祖先,庇护已经离开的先人。我们祭拜的贡品,所烧的纸钱等,都是在庇护地下的祖先。同样我们的富贵和贫穷,也是上天在庇护。
人间重在气,地下重在土,我们的居住环境,重在藏风纳气,气的顺逆决定人的顺逆。而祖先的居住环境,重在土中之气。土中之气与地表之气的结合,就是天地之气的相合,所以土地的质量,决定着祖先的顺逆。
对于大地来说,地气走过的地方,就会出现拱起之象,于是大地拱起之处,就是地气的走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山脉或者龙脉。正如《发微论》中所说:地理家察脉与医家察脉无异,善医者察脉之阴阳而用药,善地理者察脉之沉浮而立穴,其理一也。
于是人们根据山脉的走向,来寻找有气之地,而山脉环抱的尽头,往往就是地气聚集之处。而寻找有气之地,就如同医者的“望闻问切”一样。既然有气之地,土会隆起,于是人们在判断地气之时,挖开一个土炕,用虚土填平,若虚土隆起则有气,凹陷则无气。
正如《相宅经纂》中所说:于基址中掘地,用围阔一尺二寸,深亦如之,后将原土筛细,复还原坑内,以平满为度,不可按实。过一夜,次早起看,若气旺,则土拱起。气衰,则土凹陷。其原理与山脉的隆起是一样的。
既然要藏风纳气,那就不能漏气,也就是土质要紧实,于是人们通过测量土重来判断土质。书云:取土一块,四面方一寸称之,重九两以上为吉地,五、七两为中吉,三、四两不吉。或用斗量土,土击碎量平斗口,称之,每斗以十斤为上等,八九斤中等,七八斤下等。
当然这个重量并不是现在的重量单位,意思就是单位体积的土质越重,则土质越紧实,就越不容易漏气。这就好比人住的房子一样,若四处漏风,也就无法聚气了。气从门进入,于是对门的后墙就不能有窗户,为漏气之处。
同样土质松软,腐烂物越多,重量就越轻,也就越容易漏气。祖先居于此地,就像是住在四处漏风的房子里一样。所以土质要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且气味幽香为佳。万物皆有五行之气所组成,五行之色,木青火红,金白水黑土为黄。
于是土地的颜色也以正色,和五色齐全为好,也就是以黄土和五色土为好。书云:火赤土撖皆吉,惟土黑不吉,五行以黄为正色。故亦以纯色为吉,又红黄相兼,鲜明者尤美。生气聚结,孕育奇秀而五色者,则无不吉。
所以人间重在气,祖先重在土,白云飘飘的高空,就是人间之天。大地的表面,就是祖先之天。天地之气相合,万物生长,祖先在土中,地表的气场就为天。地下的土质再好,地面的环境恶劣,四处风吹而漏气,只有地气而无天,则独阴不长。
同样地面的环境藏风纳气,地下的土质恶劣,山石阻隔无地气,就为有天无地,则孤阳不生。所以地面的环境与地气相结合,也就是形峦与理气的结合,才是有福之地。只要明白了基本道理,其它的一切都会灵活多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