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清实录》,虽然之前翻看过不少,但是没有系统性过一遍,所以计划都看一遍,总是没什么题材好写,民国史也是停了一段时间,所以干脆将清实录中有趣的诏书等内容分析一遍。

先读的是《清世祖实录》,从摄政王多尔衮摄政末期开始读,想要更进一步深层次了解顺治帝这位清朝成为全国性政权以后的第一位皇帝。

读至顺治九年(1652年)一月,发现一道有意思的诏书,顺治帝下令:谕内三院,以后一应章奏悉进朕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其各省汉官敕书,俱着翻译清字启奏记档,敕上止用汉字给发。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因狩猎跌伤而死,顺治八年(1651年)14岁的顺治帝正式亲政,此时是他亲政第二年,看得出来这位少年天子要回收权力,所以剥夺了堂叔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实权,开始向独揽大权之路前行。



顺治帝此举其实有些卸磨杀驴之举,在多尔衮突然死去以后,顺治帝之所以能顺利亲政,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以郑亲王为首的宗室诸王贝勒力量,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所以顺治帝的回报是在清太宗皇太极时代和多尔衮摄政时代被打压的诸王贝勒,可以像皇太极在位前期那般,分别掌管六部事务。至于郑亲王这个当时宗室诸王贝勒威望最高的亲王,则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在顺治帝刚刚登基时身为辅政叔王的权力,对于国家大政有着很大的干预权。

对于顺治帝来说,如此分权不过权宜之计,他的目标集中皇权,所以坐稳皇位以后,便是迫不及待的回到之前统治者持续打压诸王贝勒的道路上,开始罢免诸王贝勒掌管部务,至于掌握不少实权的郑亲王自然也在打压范围之内,被剥夺实权。

不过郑亲王身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清太宗皇太极的堂弟和心腹,在皇太极猝死以后,更是建议顺治帝继位(一说是多尔衮提议),拥有巨大拥立之功。在顺治初年还担任为辅政叔王,并且不站队于摄政王多尔衮阵营,以至于被屡次打压,等到顺治帝亲政时又出过大力,还是当时的诸王之长,所以对于这样德高望重的长辈,顺治帝也不好意思搞得太难看,不想让世人认为自己用完人就打压,所以在二月份下了这么一道诏书:



加封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册文曰我太祖武皇帝肇造鸿基,创业垂统,以贻子孙。太宗文皇帝继统,混一蒙古,平定朝鲜,疆圉式廓,勋业日隆,及龙驭上宾,宗室众兄弟乘国有丧,肆行作乱,窥窃大宝,当时尔与两旗大臣坚持一心,翊戴朕躬,以定国难。

续领大军征明,遂取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又率大军征湖广时,闻山东曹县为众贼袭据,便道往剿,用红衣炮攻拔其城。又恢复湖广宝庆等四府、八州、四十四县。又遣发将士收贵州省五府七县,败敌兵凡六十四阵。诛伪王一、伪巡抚一、伪总兵十四、文武官四十一员,收降伪总兵一,大小伪官六十九员,遂定湖南。睿王心怀不轨,以尔同摄朝政,难以行私不令辅政,无故罢为和硕亲王。及朕亲政后,知尔持心忠义,不改初志,故锡以金册金宝,封为叔和硕郑亲王。

是将郑亲王封为叔王,但是没有像之前那般封其为辅政叔王,是给了被剥夺实权的郑亲王一个“安慰奖”,意思你是有大功劳的德高望重的长辈,我尊重你,叫你一声叔王,你面子里子都有了,但是不会再封你为辅政,不会再分享给你权力,你要有自知之明,好好安享晚年,将其置于位高而权不重的地位。



不过郑亲王依旧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因为清朝皇帝虽然一直打压宗藩,但是不同于明朝藩王那般,对于宗藩也是给予一定权力以供卫皇权,是在任用和打压之间寻找平衡,直到雍正和乾隆时期才大致形成平衡和定例。顺治帝时期,清朝属于刚刚入关不久,很难把握平衡,因此宗藩虽然被打压,但拥有的实权还是不小的,直到顺治后期才开始权力明显缩水,所以郑亲王在这种环境下,自然拥有不小的隐性权力,对于顺治帝可以起到不小的影响。

诸如顺治十一年(1654年)顺治帝两次都坚持想出关谒陵,都是被郑亲王成功劝阻的。

简单来说,顺治帝的集权之路,虽然是一直前行,但是遇到的阻力不小,最后选择是抬高正白旗地位,提高汉臣地位,给予汉臣更多实权,以此想要集中皇权,但是还没有实现,造成激烈的矛盾以后,便是英年早逝。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