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宇宙的各种物质称为“天体”,我们熟悉的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云、矮行星和小行星等。在我们的太阳系内,太阳是唯一的恒星、地球是八大行星之一、月球属于卫星,冥王星属于矮行星,而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则分布着数量极其众多的小行星,总数超过50万颗以上,这一区域也被称为“小行星带”,其中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是最大的三颗。
联合国首次启动《行星安全协议》
小行星带内的小行星围绕着太阳公转,一般情况下对于我们地球的威胁并不大,但是有一些小行星距离我们地球很近,我们称为“近地小行星”。这类小行星的数量约为1.95万颗,其中有500多颗直径超过1千米,这些小行星中的任何一颗一旦撞击地球,都将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近日,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小行星2024 YR4于2024年12月25日,由卡塔琳娜巡天望远镜发现,当时它距离地球约83万千米,其直径约为100米。
太阳系示意图
太阳系小行星带示意图
它属于阿波罗型小行星,轨道与地球轨道存在交叉点,因此被归类为“潜在威胁天体”。根据科学家对小行星2024 YR4的运行轨道分析,专家最初估计的撞击概率为1%。后来在欧洲航天局发布一系列计算结果后,这一概率升至1.6%。根据轨道计算推测,小行星2024 YR4在2032年至2074年期间有六次可能的对地撞击事件。 撞击可能性最大的一次将发生在2032年12月22日。考虑到其巨大的体积和潜在破坏力,联合国首次启动了《行星安全协议》,以协调全球力量应对可能的威胁。
小行星2024 YR4轨道示意图
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小行星撞击风险的关注,也标志着人类在行星防御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如果小行星撞击事件发生,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千颗广岛原子弹,足以摧毁一座大型城市或引发区域性气候灾难。《行星安全协议》是联合国于2023年通过的一项国际条约,旨在应对小行星、彗星等近地天体(NEO)的潜在威胁。该协议的核心内容包括建立全球监测网络、制定紧急响应计划、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等。此次针对2024 YR4的行动是该协议首次正式启动,标志着人类在行星防御领域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操作。
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轨道示意图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参与其中,共同监测2024 YR4的轨道变化,并评估其撞击风险。在应对小行星威胁的技术手段中,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案:动能撞击和引力拖曳。动能撞击是指通过发射高速飞行器撞击小行星,改变其轨道;引力拖曳则是利用飞行器的引力场,逐步改变小行星的运动轨迹。针对2024 YR4,科学家们倾向于采用动能撞击方案,因为其轨道接近地球的时间较短,引力拖曳的效果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显现。
小行星
目前,美国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已联合启动了一项名为“守护者计划”的任务,计划发射一枚高速撞击器,尝试改变2024 YR4的轨道。除了技术手段,公众教育和心理准备也是应对小行星威胁的重要环节。联合国通过《行星安全协议》框架,向全球公众普及小行星相关知识,解释撞击风险的评估方法,并呼吁公众保持冷静。同时,各国政府也制定了应急预案,包括疏散计划、物资储备和灾后重建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也为可能的危机应对提供了保障。
撞击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