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末期,樱花弹凭借其前所未有的制导技术,差点把美国佬吓死。即便是以今日的眼光审视,其技术依旧遥遥领先,令世界各国望尘莫及,无人敢于尝试效仿,更不要说超越了。
樱花弹正如其名,其机身上镌刻着醒目的樱花图案,绚烂而致命。该导弹的驾驶室设计得极为狭小且低矮,一旦驾驶员踏入这个狭小的空间,就预示着他即将去见自己的太奶。
等等,不是在说导弹吗?怎么会有驾驶室?还有驾驶员?说明一下,这不是驾驶员,这是“人工智能制导组件”。
为了降低樱花弹的重量,日本的“导弹仙人”在导弹外部覆盖了轻型的铝合金材质蒙皮,防护能力等于0,手枪都能打穿。
在导弹内部,则是由木质框架和金属管相互交织构成的骨架,使得导弹在保持强大攻击力的同时,也能实现灵活的机动性。
樱花弹的长度仅为6米,弹体宽度虽然只有60公分,可是塞一个1米5的神风特攻队队员绰绰有余。在机体前面,日本人加装了一颗重达1200公斤的炸弹,弹体由钢壳制成,坚硬无比。内部则填充了500多公斤的炸药,一旦引爆,其威力足以摧毁一艘大型军舰,报废一艘二战时的航母也不成问题,它能给敌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种疯狂的设计,也只有日本人能想出来,别的国家一般没有这个脑回路。
樱花弹最为独特的地方,就是其动力系统。
导弹尾部装有3台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以固体推进剂为动力源,一旦点燃,便如同火箭弹一样,无法再被熄灭。飞行员需要在驾驶室内手动完成点火操作,然后依靠操纵杆调节导弹的方向,使其在空中进行滑翔和俯冲,最终准确地冲向目标。
在驾驶樱花弹前,日本军队要给飞行员灌一杯清酒,让他们戴上“必胜”头巾,再一起高呼天皇陛下万岁。之后驾驶员进入驾驶舱,舱外有一名八级焊工待命,他负责把舱门焊死,这样导弹的装定工作就完成了。
在升空前,飞行员需要为导弹的所有设备通电,并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准备工作。当一切就绪后,由一架母机挂载升空,理论上樱花弹的射程是70公里,实际操作母机要接近到美军舰队36公里处才能释放樱花弹。
接着就是在空中的短暂滑翔过程,飞行员通过操纵杆精确地控制导弹的方向和速度,使其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当导弹接近目标时,飞行员会启动尾部的推进器,加速冲向目标。导弹的末端速度会达到惊人的每小时1300公里,即使在高空飞行时,也能保持每小时630公里的速度。这种高速飞行的能力,使得樱花弹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接近并摧毁目标,让敌人带来措手不及。
在最后的制导阶段,飞行员会全神贯注地观察目标的情况,并通过操纵杆进行精确的调整。他们需要将导弹引向敌舰的薄弱部位,以确保能够一击必杀。
当导弹与军舰接触时,头部的引爆装置会被触发,整个弹头会瞬间穿透舰体,在内部引发巨大的爆炸。此时,火光冲天而起,烟雾弥漫开来,军舰在巨大的冲击下或被摧毁或被沉没,而驾驶导弹的飞行员,则在这最后的爆炸中化为了灰烬。
当然,上面这些只是日本人的一厢情愿,实际情况是,导弹还没有接近美军航母,樱花就变成了烟花。
当时美国舰队的雷达系统已经非常成熟,樱花弹的母机在靠近舰队的滑翔阶段就已经被美军发现,航母上的舰载机会提前在云层等待,拦截这些飞机。所以,很多樱花弹没有碰到敌方军舰就在空中被打爆了。
在二战末期,日本总共发起了50多次樱花弹袭击,主要集中在冲绳战役期间,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只击沉了美国3艘驱逐舰,击伤1艘驱逐舰。用430多名日军飞行员的生命,换了美军200多伤亡。
日本人以为这是挽救他们国家的最好办法,遂决心“一亿玉碎”。与此同时他们还造出了很多类似的丧心病狂的武器,比如“人肉”制导鱼雷、驾驶“零式”战机的神风敢死队、把地雷装在一根木棍前面,用拼刺刀的方式反坦克。
这些疯狂操作,让美军多少有些心理不适应,于是美军取消了登陆日本的作战计划,给日本送了一个小男孩和一个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