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笑”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上学时面对老师“昨晚为什么没有写作业”的每日一问,职场上被迫接受突如其来的加班要求,过年时应付亲戚们七嘴八舌的关心询问……在许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戴上“假笑”面具,隐藏自己的真实心情。所以,虽然面上带笑,其实我们并不开心……等等,“假笑”时我们真的不开心吗?


  有许多理论解释了真笑为什么能够让人开心。真笑时的面部肌肉运动激活了大脑中的内啡肽系统。内啡肽让你放松,让你快乐,并且似乎能降低皮质醇(皮质醇是一种引发压力的激素)。内啡肽还有助于释放一氧化氮,这种化学物质有助于放松紧绷的肌肉,增强抗压力作用。一氧化氮还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当我们使用涉及微笑和大笑的面部肌肉时,这会将一种反馈信号发送到大脑,然后大脑会释放化学信使,例如血清素,从而改善我们的情绪。

  那么,“假笑”能不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呢?在科学上,“假笑”和“真笑”能够被明显区分开来:“真笑”主要由两块脸部肌肉参与,即连着嘴角的颧大肌和眼眶周围的眼轮匝肌。前者收缩能让嘴角上提,后者能牵动苹果肌(眼睛下方的脸中部肌肉)向上运动,且让眼睛显得更弯。相比之下,“假笑”就不那么夸张,假笑的唇角运动与真笑相同,但不涉及眼睛周围肌肉引起的变化。如果把假笑时的脸部下方遮挡起来,你就会发现,假笑的眼神暗淡无光,眉毛不会弓起来。

  这样说的话,假笑时我们同样能使脸部肌肉运动起来,这种脸部运动能不能欺骗大脑,让“假笑人”变得真正快乐起来?关于这个问题,1980年代的一些科学家就已经进行了初步探索。他们是这样进行假笑实验的:让志愿者用牙齿咬着一根笔来模拟笑的模样,结果这部分人在观看卡通的时候会明显感到更高兴。另有一项研究综合了100多篇论文结果,发现假笑能改善情绪,只不过作用比较小。不过,也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假笑不仅不能让人快乐,甚至会导致抑郁:为了工作需要或是社交需要,很多人不得不长期维持营业性的“标准笑容”,长期以往,这种“营业假笑”压抑了人的真实感情,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久而久之甚至有发展为抑郁症的可能。


  到底谁的说法是正确的?2022年10月,来自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联手重新开启了“假笑实验”,他们招募了来自19个国家的3878名志愿者,为了排除干扰因素,这些志愿者事先并未被告知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也让人有些云里雾里:志愿者要按规定做出多个行为,其中有微笑5秒钟,也有将手臂放到头后面眨眼5秒钟,还有咬笔假笑5秒钟等。显然,这些行为有的与实验目的直接相关,有的则是“假动作”。完成这一系列行为后,志愿者被要求完成许多测试,同样其中也有真有假,比如做数学题、报告疲劳度,当然还有填写愉悦感和焦虑感问卷等。

  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用光点运动图像来识别志愿者面部肌肉变化动态,同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来分析假笑对志愿者情绪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无论是自发微笑或者咬笔假笑,在按要求完成各种行为后,志愿者的心情愉悦程度普遍较之前有很大提升,甚至有一部分人还会产生幸福感。这意味着,假笑具有与真笑相同的效果,能让人开心起来。

  这种结果也许可以用“面部反馈假说”来解释:个体的情绪体验受其面部表情的影响,例如,微笑通常会让人感觉更快乐,而皱眉则会让人感觉更悲伤。这些效应的出现是因为面部表情提供感觉反馈,有助于促成情绪的生成。假笑同样如此,当我们尝试牵动自己的嘴角,保持假笑时,大脑的情绪中心杏仁核会受到刺激,从而释放神经递质,鼓励人们进入积极的情绪状态。

  虽然假笑确实能让人开心,但如果想将其作为抗抑郁药,可能需要长期“服用”:面部表情反馈的效果非常小,想要获得有效的身心变化,需要坚持一段时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