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我在复旦大学做交换生时遇到李庆甲老师,是他帮助我打开通向晚明世界的那扇门。”11月24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卜正民在上海获颁2023中国学贡献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这位现年72岁的著名汉学家深情回忆,自己对晚明社会的研究旨趣正是缘起上海。
自20世纪70年代起,卜正民与中国相伴走过近五十年。他长期致力于明代社会文化史、全球史、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学术论著丰硕、视野广阔,著有《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明清历史的地理资料》,编有《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等书。近年来以主编多卷本《哈佛中国史》为中国读者所熟知。
在专访中,卜正民多次提到“局内”和“局外”的概念。他说,自己是个中国历史的“局外人”,但正是这一身份让他的历史书写拥有独特视角。“我承认,自己永远无法拥有局内人的精妙知识,但这也使我得以摆脱局内人可能会受到的社会、文化和宗教偏见的影响。尽管我永远无法像一个局内人那样完全理解中国,但局内人们已经认可了,我这个局外人的一些想法和见解可能有助于形成一种对中国更客观、更普遍的认知。”
基于这样的前提,将中国置于全球视野中来考察,成为贯穿卜正民史学研究的一条主线。“纵观历史,大多数关于过去的作品——无论是关于欧洲历史还是中国历史的——都是内向式的、与文化绑定的。也就是说,它们书写何种文化的历史,便与何种文化的信条和愿景绑定”,卜正民努力打破这些“枷锁”,他擅长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立足于全球史,以旁观者的身份通过多重视角对历史细节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勾勒出长期为人所忽略的历史图景,尤其是别样的明代中国。
卜正民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在代表作《纵乐的困惑》中,他将目光从王侯将相转向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力图从社会底层看历史发展,将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等各类人物及其故事串联起来,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商业文化空前繁荣的晚明社会世相图,让人一瞥明王朝风雅、狂欢的最后身影。《维米尔的帽子》一书则从艺术品的细节切入,以荷兰著名画家维米尔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描绘的帽子、银币、烟管等物品及其流通为线索,讲述17世纪世界各地如何连接成一个交流网络。
作为一名以外语书写中国历史的学者,卜正民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外国读者发现,中国文化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虚无缥缈和晦涩难懂,“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并非与他们本国的历史相去甚远,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广泛的联系”。他认为,中国和世界应该达成互相理解,“我们不要分阵营,要去除对彼此的偏见。毕竟,这个世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尽管已经退休,年过七旬的卜正民仍笔耕不辍,其研究视野和旨趣也在不断延展。他在世界中国学大会现场表示,其新作《崩溃的代价:小冰河期和明朝的衰落》中文版将于明年出版,这本书更深入地运用了全球视角,将晚明的历史从人类史上升到气候史,展示中国和欧洲在何种程度上共同受制于小冰河期气候灾难的影响。
原载2023-11-25 06:31上海上观新闻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