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寻常的招聘启事里,竟然藏着如此多的学校动态信息。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梳理了自去年9月以来、超过70所成都中小学的招聘公告,主要有几点发现:
一、成都或将新增两所新高中,而且还是七中领办;
二、新高考自主选科以后,不少高中对理科老师的需求大于文科老师,部分学校甚至暂无文科老师的需求;
三、高中们普遍都在布局五大学科竞赛,对竞赛教练的需求量较大;
四、中小学的招聘要求越来越高了,“双一流院校”“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硕博优先”等条件高频出现。
关于第四点,其实并不算新鲜话题了。教师招聘要求越来越高,这是最近几年的一个大趋势,甚至清北毕业生入职中小学,也已经司空见惯。
但是,在我们这次梳理的70多所成都学校中,我们也注意到了这样一类公告:招聘要求十分简洁。除了最基本的任职要求,对于院校和学历,只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没有卡“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没有卡“双一流”,没有卡成绩绩点,部分学校最多加了一句“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优先”。
在社交媒体上,就有应届毕业生感慨,认为这可谓是对广大应届生们“最友好”的招聘启事。
来源:成都市龙舟路小学
的确,如果回顾最近几年的教师招聘相关新闻,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教师招聘的学历要求、名校出身要求越来越高了,“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双一流”综合大学几乎快要成为最主流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双非”院校毕业生们连投简历的资格都没有。
来源:某学校招聘启事
比如,近期招聘中,某学校的要求是“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和“重点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其中,中学部不要本科生,只要硕士或者博士。
但另一方面,我们在梳理招聘启事时发现,有不少中小学的大门面向更多“双非”毕业生敞开。
很显然,在教师的招聘上,最一线的中小学们,已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只对名校高学历毕业生青睐有加;一种是不看出身,有才者上。
两种价值取向,各有其道理。比如名校高学历人才进入中小学,这对基础教育师资人才队伍优化,肯定是好事一桩;而不看出身、不卡学历的招聘,显然为更多人提供了竞争机会,这当然也是值得肯定的。
因此,我们今天不用对和错来简单定义这两种取向,而是想从教育的角度讨论几个问题。
在教育行业,有一个已经成为共识的观点:每一个孩子都是值得被看见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比如,如果我们去问任何一位高中校长,他一定会说,学生是不应该被成绩分为三六九等的,考清北的和考普通本科院校的,只要尽了全力,都是优秀的,都是值得被肯定的。
第一个悖论也就此产生了。为什么招聘的时候,学生就被分了三六九等呢,为什么“双非”院校的毕业生就连投简历的资格都没有了呢。不是说好的教育就是要“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怎么在招聘时,就只认“花”,不认“树”了呢?
还有一些学校不但注明只要“双一流”毕业生,而且还另外附加“硬杠杆”:如“本硕阶段均毕业于第一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
这类大学,全中国多少所呢?答案是36所。
很多高中,一年几百个高三学生里,能考进这36所的也屈指可数。那么,在这些学校看来,自己培养的那些只考上了普通重点大学、乃至于只上了“双非”大学的高三毕业生,到底是优秀还是不优秀呢?
第二个悖论是:近年来,很多学校都旗帜鲜明地喊出了“反卷”的口号,学生要减负,老师要减负,拒绝内卷,拒绝只用成绩去简单评价学生。可是,招聘要求却是肉眼可见的连年水涨船高,卡出身、卡学历的现象愈演愈烈,这是否又是在推动内卷呢?
有一个数据,可能会超出很多人的意料。以2022年为例,中国有多少求职应届生呢?1000万。
这当中,有多少“双一流”大学毕业生呢?只有100万。另外900万,都是“双非”院校毕业生。
也就是说,当一则招聘启事里注明只接受“双一流”毕业生时,卡掉的就是900万人来敲门的资格。
那怎么办呢?继续读硕士,而且要读名校的硕士。等到硕士也人满为患了,那就继续读博士。
学历内卷的齿轮,就这样开始转动了。
第三个问题,也很有意思。当一所学校提出只招聘名校毕业生的时候,是不是也在表达一个观点:只有名校毕业生,才能教好学生。
这个观点,从教育一线的现实来看,几乎都不用反驳。仅以成都为例,就有大量的名校校长、特级名师,其实都是“双非”院校毕业。
所以,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教好学生?陶行知先生概括了两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也就是说,要教好书,既需要较高的学术成就和扎实的学科知识背景,但师风师德、教育情怀、耐心、同理心也同样重要。而这些能力和是否名校出身并没有很大的关联性。
尤其对于学习相对没那么好的学生而言,有时候“学霸”们未必能理解“学渣”的心。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在这次梳理70多所成都学校的招聘启事时发现,发布这类“最友好”招聘启事的,不乏名校。
比如中学有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成都七中东安湖学校、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成都市实验中学,小学有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成都高新区公园小学、成都市龙舟路小学、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外国语学校等等。
来源: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
这些学校,无论从薪酬待遇还是职业发展平台来说,向来都不缺“追求者”。换句话说,他们并不是因为担心招不到人,才放宽要求的。
那么,他们对应聘要求的放宽,该怎么理解呢?或许,这不只是一种友好,更是一种底气和格局。
所谓底气,是对自身师资培养体系的自信,也是对自身学校实力的自信。
有一位成都知名中学校长就说过这样的话,“不管何种出身、何种学历的毕业生,到了我们学校,他的身份就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他必须用这个新身份去获得家长和学生的认可,而不是一辈子都要靠名校毕业的光环。”
言下之意,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仅能培养优秀的学生,同样也能培养优秀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师培养体系有底气的学校,更注重的是“能力本位”,而非盲目追求“名校”“高学历”的光环,因为他们有自信能够自己培养出“名师”。
所谓包容,其实也是学校育人价值观的一种投射。
当一所学校愿意把招聘的大门向更多人敞开,愿意给一位求职者公平竞争的机会,或许也更能让人信服每一位学生在这所学校也都能获得更平等的机会。
反之,当一所学校一边高举反对“唯分数论”的旗帜,一边又在招聘中把出身和学历都彻底卡死时,这样的“知行不合一”,或许就很难让人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所学校被平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