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的当下战绩是这样的:


一路高歌。

大年初二看的时候,只觉得这部电影没让人失望。不承想,飙升的票房,是每天一个变化,接连打破多个记录。

震撼业内业外,好似给大家传递出一种信号:电影市场要回暖了?国产动画也迎来了春天?是同行的衬托,还是哪吒逆天改命?

讨论太多了,看到这样一句评价,倒是说得实在:“《熊出没》就是尺,比熊高的都不赖,比熊低的各有各的烂法。”

熊熊稳定发挥,一向都是春节档质检员。

1.高开疯走的《哪吒2》

小时候,我也比较喜欢看电视。那些吸引Z时代小朋友的动画片,我是看了不少。

这里面就有《熊出没》电视版,还有主题曲为“是他,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朋友小哪吒”的哪吒动画片。

结合当下的系列电影来看,验证了一点:我们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在年轻。

动画片的观影受众一直很稳定。因为,大人看电影不一定会带小孩,但小孩看电影,大多会带一个大人。

而《哪吒2》的观众覆盖面,是自小到老,一并“拿捏”。就是不管你属于哪个人群,总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体悟出那么一点东西来。

可以怎么解读呢?只是我的个人看法。

只说内容本身,这就像每个参与者很“私人”的创作。

而为什么能引发不同观影人群的共鸣,也就微妙在这里。在网站上看了《哪吒2》的幕后纪实后,看到一位参与人员说,导演是把控全局的,但事实上,他在制作自己负责的镜头时,也会像导演去思考,怎么做才会让情节更好衔接。

都知道这部电影融入了多家公司、多个从业者的心血,其实就如那位参与人员说的,大家只是在做分内之事,但想得可能会更多。

因为如果一个人知道这是部“大制作”,只要思想跟得上,就会不自觉把自己代入到一个更高阶的情境中去完成这件事。

所以,不管是饺子,还是参与制作的从业者,大多都有过修改推翻、痛苦想要放弃的制作状态,直至完成制作的那一瞬间,如释重负。

这种起伏的心境,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与突破。所以,当这么多人投入制作的时候,很难不照见一众观影者的内心与现实。

我想,这也许是触动更多人的原因之一。

2.电影市场到底怎么了

时间往前推,不时能在网上刷到:现在的电影市场也是到了寒冬,电影院都没什么人去了,经营影院的也亏麻了,观众也跟着唏嘘“怎么现在的有些影视剧越来越垃圾了”……

太难了,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

听说,现在电影依赖档期,譬如五一档、暑假档、国庆档等,而影院又依赖好片,好片又依赖观众,环环相扣,一个环节断层了,直接票房扑街。

我不知道电影市场怎么了,但我作为观众,也认为要想拍出好电影,别把观众当傻子就行。

降智和反智,有时很难说指的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

反正,各有各的需求和标准吧。狂欢还是悲壮,都是答案。

有一次在路上,听到一个初中生说:“xx(一个软件)是什么?”

我突然觉得,都说孩子是未来的希望,那他们而今接受的信息、脑子里的想法,是不是也可以代表着某种未来走向。

说不定,等10后、20后长大了,还会形成新的消费市场,这也可能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古早产物被他们淡忘、忽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