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丁


蛇年新春刚过,元宵佳节又如期而至。这可是咱老百姓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大街小巷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家家户户弥漫着甜蜜的汤圆香气。元宵节不仅象征着团圆,还承载着对安定、健康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深厚寓意。在咱们陕西的各大博物馆里、文博景区内,藏着不少象征团圆与美好寓意的元宵节元素。

花灯映团圆,古韵今犹在

每年元宵节的夜晚,灯火辉煌,照亮了团圆的路。灯会是元宵节的重头戏,人们提着花灯,走上街头,祈愿新的一年平安顺遂。而在陕西的博物馆里,藏着许多与灯相关的文物,它们见证了千年的灯火传承。

保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秦代陶灯,它出土于秦始皇陵园,由灯盘、灯柄和灯座三部分组成,造型古朴,散发着悠悠岁月的气息。灯盘圆润,灯柄挺拔,灯座呈喇叭形,外侧有三道弦纹,宛如历史的音符。这件陶灯虽然简单,却承载着秦人对光明和温暖的追求。


秦始皇陵园出土秦代陶灯 陕西历史博物馆保存

汉代的灯具设计更是精巧无比,甚至还融入了环保的理念。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雁鱼铜灯,由雁头、雁体、灯盘和灯罩组成,灯盘和灯罩可以转动开合,调节光线的明暗和角度。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设计让油烟顺着大雁颈部导入腹内的清水中,避免了对空气的污染。这盏灯体现了古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雁鱼铜灯

在众多分类的“灯”中,可能最适合参加“元宵节”的是“行灯”,这是一种可移动的灯具,通常用于夜间导行。陕西历史博物馆保存有多件“行灯”,其中长杨宫铜行灯因其身上的铭文而受到关注较多,铭文“长杨宫铜行灯一,重一斤十三两,神爵二年造”表明,它属于西汉宣帝时期的长杨宫,长杨宫是西汉皇家的重要游猎场所。行灯设计精巧,造型别致,长柄略有弧度,平口、三足,便于手持行走,为宫廷中的夜间活动提供了便利。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藏 “长杨宫”行灯

陕西历史博物馆还有一件体型较大的东汉绿釉陶孔雀灯,它造型复杂,通身有9个灯碗可以同时点燃,因此又被称为“九连灯”。孔雀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和幸福,这盏灯不仅照亮了汉代人的生活,也表达了人们追求富足、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藏 东汉绿釉陶孔雀灯

此外,茂陵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件珍贵的横山宫灯。这件西汉时期的灯具,1984年出土于兴平县侯村,灯体为浅圆盘状,口微侈,中心有一锥状柱,盘的一侧有曲形叶状柄,盘下附三足。柄端上阴刻篆书“横山宫”三字。据考证,“横山宫”即“黄山宫”,《汉书·地理志》记载:“槐里(今兴平县)有黄山宫,孝惠二年起。”《三辅黄图校正》载:“黄山宫在兴平县西三十里。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侯村曾陆续出土汉代云纹瓦当、空心砖等建筑材料,这里应是一处汉代建筑遗迹,黄山宫有可能在兴平县西南侯村一带。这件横山宫灯不仅是一件实用的灯具,也见证了汉代宫廷生活的奢华与辉煌。


茂陵博物馆藏 横山宫灯

不止是陶灯、铜灯、还有石灯,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珍藏的精美唐代石灯,由乾县西湖村的石牛寺迁移而来。该石灯由基座、盘龙柱、重层覆莲座、灯室及其屋顶构成,蟠龙腾飞于山岳之上,祥云缭绕其中,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盛唐的神韵。寺院中的大型石灯,特别是唐代的寺院中的大型石灯,它们多数见证过千年以来的多个元宵节里人们蜂拥而至祈求幸福安康的场景。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唐代雕刻石灯

此外,保存于西安市长安博物馆的唐代生活用具,白釉象座昆仑奴灯台,大象背负着昆仑奴,立于座上,它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唐代繁荣的象征。该灯台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郭北村。在那个时代,长安是世界的中心,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创造出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


西安博物院藏 白釉象座昆仑奴灯台

这些灯虽然用途各异,但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团圆、安定、健康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元宵节的夜晚,无论是花灯、灯笼,还是这些古老的陶灯、铜灯和石灯,都照亮了团圆的心,也点亮了元宵节的欢乐。

食器传情意,瑞兽舞新春

元宵节不仅是赏灯的节日,也是美食的盛宴。不止有汤圆、元宵,各类美食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食物本身难以保存,但用于盛放这些美食的器皿却在博物馆里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文物学中,食器主要分为炊煮器和盛食器两大类。炊煮器包括鼎、鬲、甗等,用于烹饪食物;盛食器则包括簋、簠、豆、敦、盂、碗等,用于盛放食物。这些器物不仅在元宵节期间会使用到,在多种喜庆场合也会用到,人们通过使用这些精美的食器,享受美食,庆祝节日。

在西安半坡博物馆中保存的众多陶器中,来自新石器时代的三角斜线纹彩陶钵和刻符红陶钵,作为史前人们的饮食器,展示了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其中三角斜线纹彩陶钵,器身上的纹饰以三角形和斜线纹为主。大三角形正、倒交错相置,使得整个画面既有明暗黑白对比,又有虚实相间的空间感。刻符红陶钵,直口,浅腹,圜底。腹壁薄厚均匀,口唇外有一周黑色宽带。纹带中有一个Z刻符,底部有一孔。


西安半坡博物馆藏 刻符红陶钵

元宵节,怎能不用精美的勺子呢?跟今天一样,古人也会通过使用这些精美的食器,来享受富裕生活。不管是簋、簠、豆、敦、盂、碗,这些盛放食物的器皿往往还搭配有配套的挹取器。如匕为古代人们的进食用具,类似现在的餐匙。匕的主要用途是挹取牲肉、或舀取饭食、或捞取羹食等。

匕主要分为牲匕、饭匕两类。匕常与食器中的鼎、鬲、簋等同出。在榆林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珍藏有一件东汉时期的龙首骨匕。骨匕头平面为蕉叶形,匕头及两边打磨成薄刃,背面起一圆脊。器柄为圆柱状,柄端打磨圆滑并雕刻一龙,龙须飘扬,全器精巧而富有美感,展现了东汉人在进食时挹取食物的细节。

在陕西多家博物馆中保存的食器中,观众们可能会猜想,在这么多种类繁多的食器中,最后一道程序,便端到眼前的器物,可能就是碗。在陕西博物馆中保存的诸多碗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唐代的三彩碗、金银碗、玉碗了。

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代三彩陶碗,色彩斑斓,造型优雅。这件陶碗不仅用于日常饮食,更可能在元宵节这样的重要节日中盛放汤圆或元宵,寓意着生活的丰富多彩。唐代的三彩陶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色彩著称,这件三彩陶碗不仅是一件实用的餐具,也是一件艺术品,展现了唐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繁荣昌盛的追求。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三彩陶碗

还有出土于西安何家村的唐代鸳鸯莲瓣纹金碗,该碗敞口,鼓腹,喇叭形圈足,腹外部錾出两层浮雕式的仰莲瓣,每层十瓣,上层每个莲瓣中心处分别錾刻出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动物,周围则填以形态各异的花草;下层莲瓣内均为忍冬花草,圈足内底刻鸳鸯一只,饰忍冬纹一周。这件金碗不仅是一件实用的食器,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展现了唐代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鸳鸯莲瓣纹金碗

在元宵节,人们通过共享美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陕西历史博物馆还保存着多幅唐墓壁画,其中许多壁画描绘了唐代人休闲生活的场景。这些壁画中,人们或围坐宴饮,或对弈娱乐,展现出唐代社会的繁荣与和谐。在元宵节,团圆的的日子,人们在花灯下、在家中,跟家人、朋友欢聚一堂,共享美食,其乐融融。这些壁画中的场景,不仅记录了唐代人的生活,也让我们感受到元宵节的意义——团圆、和谐与幸福。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乐舞图

吃元宵需用到餐匙,作为中国人怎么能少的了筷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了一件清代的镶绿松石套金象牙筷。这对象牙质的筷子长30厘米,筷身细长,一端装有金套,金套上镶有绿松石,极具奢华之气。这件文物不仅展示了清代高超的工艺水平,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奢华风尚。这些食器不仅展示了古代高超的工艺水平,也体现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向往。

庙会添雅趣,民俗乐无穷

元宵节的灯会、庙会和社火活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成为中华文明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在陕西,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灯会和庙会活动,庙会活动中的舞龙舞狮、秧歌等元素在文物中被记录了下来,包括庙会举办的场所,如荐福寺、八仙宫、城隍庙,本身也是文物保护单位。

龙和狮子,千年以来都被视为祥瑞之兽,舞龙舞狮是中国春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人们用舞龙舞狮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带来好运和吉祥。在陕西的多家博物馆中,常能见到以龙和狮子为主体的陶器、铜器、石器、骨器,或者以龙纹、狮纹为元素的吉祥纹饰。建筑构件上,如龙纹瓦当,瓦当上雕刻的蜿蜒龙纹,龙身矫健,龙鳞清晰可见。唐代鎏金铁芯铜龙,双目圆睁,炯炯有神,龙背上装饰有两朵祥云,使其呈腾云驾雾之势,极富动感。


鎏金铁芯铜龙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扭秧歌是全国很多地方风俗之一,也是陕北元宵节的重头戏,多年以来“陕北大秧歌”打腰鼓早已打出国际舞台,其实这项风俗在文物中也有体现。如延安博物馆展出的金代画像砖中,就有很多是秧歌题材,如宋代“彩绘秧歌伞头”“腰鼓人物”等画像砖尤为引人注目。“伞头”是秧歌中的领舞者,这块画像砖以彩绘的形式,细致描绘了“伞头”的服饰和表情,突出了其在秧歌中的主导地位。



"宋代“腰鼓人物” “彩绘秧歌伞头” 等画像砖"

除了舞龙舞狮,还有集宗教、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庙会活动。如西安小雁塔荐福文化大庙会,有鸣钟祈福、灯谜赢福等活动。之所所取名为“荐福文化大庙会”,是因庙会举办地内的“小雁塔”,该塔是唐长安城中著名皇家寺院荐福寺的佛塔,已有1300余年历史,小雁塔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而庙会举办场所,同时也是西安博物院所在,该院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1万余件,由博物馆、唐荐福寺遗址、小雁塔三部分组成,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园林休闲为一体的城市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4A级旅游景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西安小雁塔荐福寺

八仙宫春节祈福庙会,除夕至正月十五,以开放寺院的形式,欢迎市民入寺参观祈福。八仙宫,又名八仙庵,是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教观院,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始建于宋,系唐兴庆宫局部故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仙宫以其美丽动人的“八仙”传说而享誉海内外。据有关地志资料记载,庵初创于北宋,元代、明代、清代均有重修。现存殿堂建筑均保留明、清两代风貌,风格古朴,布局紧凑,庄严雄伟,院落雅洁,环境优美,奇花异草,古树参天。全观占地面积近百亩。整个建筑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2025年八仙宫龙年春节庙会现场

西安城隍庙庙会,也开放寺院欢迎市民入寺参观祈福。西安城隍庙,为明清祭祀城隍神的庙宇。据庙碑和有关地志资料记载,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原址在东城门内九曜街,宣德八年(1433)迁建今址。原规模较大,由庙院和道院两部分组成。现存的玉皇阁、二门、戏楼、木牌坊、大殿、寝宫等古建筑均为明代始建,部分清代重修或重建。 明代以来,每年香火庙会,商家云集,百工技艺样样俱全。现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5年西安城隍庙春节庙会现场

当然,除了西安城隍庙会,陕西各地的城隍庙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元宵节庙会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些城隍庙中,有的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澄城城隍庙神楼,以其建筑形制与江南岳阳楼相似而被称为“岳楼”,谐音“乐楼”。还有三原城隍庙,以其布局严谨、规模宏大著称。洋县城隍庙戏楼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时期曾是中共洋县地下党重要活动地之一。此外,韩城、武功、商州、扶风、城固、西乡、白水、宁陕等地的城隍庙,也各具特色,都被当地重点关注,或被公布为县级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澄城城隍庙神楼

庙会期间,观众在这里参观、祭拜,祈求平安和幸福。这些城隍庙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传承和展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让人们在感受历史底蕴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