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在黄升镇大新村,枣农姜海波和妻子正忙着给枣树剪枝。“俺种了15亩冬枣树,平均亩产1500余斤,年收入60多万元。”说起去年的收入,姜海波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俺家这冬枣是有机枣,价格比普通枣高出2至3倍。”姜海波的妻子李荣霞笑着补充道。


枣农姜海波和妻子正在给枣树剪枝。

在下洼镇沾化冬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冬枣分拣车间,工人们忙着分拣、称重、装箱。公司董事长魏达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今年公司一共储存了200多万斤冬枣,每天的出单量能到二、三万单。赶上春节销售旺季,效益翻了一番。”

枣农的笑容,折射出两层意思。一是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不用再离家打工顾不上孩子和老人;二是工作环境不错,收入也可观。笑容映照的幸福感,侧面见证了当地特色产业创造出更多岗位,吸纳更多人成功就业。


泊头镇滨州尚亿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在加工冬枣食品。(李振平摄)

滨州市沾化区是“中国冬枣之乡”,冬枣种植面积30万亩,标准化设施大棚面积6.7万亩。近年来,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沾化区把冬枣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引进冬枣深加工项目,发展采摘观赏服务业,促进冬枣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走进沾化区泊头镇的尚亿食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流水线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炒制冬枣、红豆等各种馅料。这家公司年销售额达5500万元,加工冬枣糕、冬枣酥、冬枣马蹄等明星产品。仅今年春节期间,公司就生产各种冬枣产品近800吨。


泊头镇滨州尚亿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在加工冬枣食品。(李振平摄)

为充分利用冬枣资源,沾化区鼓励枣农进行冬枣深加工,冬枣啤酒、冬枣干红、冬枣醋和冬枣白兰地等产品全面推向市场。

依托冬枣,沾化区建成了300个冬枣生态旅游园,沿公路干线建成180公里的冬枣长廊,全区年接待游客约160万人次。

沾化区冬枣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利告诉记者:“我们还专门培育了冬枣盆景,果实结得密,不容易掉果,挂果期长达6个月,适合放在家里观赏。”


直播带货给沾化人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

为了不浪费枣木资源,沾化还创立了30余家木雕工坊,农民把废弃的枣木和枣树根捡回来用于艺术创作,枣木雕、枣木马扎和擀面杖等雕刻品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随着“直播带货”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新业态,沾化区的冬枣电商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全区冬枣电商、微商多达3万余家,覆盖抖音、快手、淘宝等主流平台。据了解,去年电商销售的冬枣占到总销量的50%以上,达3.43亿斤,电子商务让更多枣乡人找到了增收的新岗位。


“枣想遇见你 沾化共此时”滨州市沾化区电商直播嘉年华启动仪式。(梁格格 摄)

如今,冬枣产业由最初的种植逐步形成集生产、销售、研发、物流、加工、电商和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农业“接二连三”,最终就业岗位越来越多,村民增收致富渠道越来越广。据了解,沾化区从事冬枣种植的农户有6万余户、12万人,从事冬枣零售的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586家;冬枣销售、加工等涉枣企业有30余家,直接带动3万余人就业。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通讯员 李向中 李秉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