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岛内高性能舰艇代表作的沱江级量产型,第一批次的6艘已于2024年全部交付完毕。有了前面的建造经验,第二批次的5艘跟进速度也丝毫不慢,春节刚过,岛内的军迷就在宜兰拍到了第二批次首舰的船体从厂棚内缓慢移动出来,即将下水并迎来下一阶段的码头舾装工作。按照岛内的规划,该批次5艘将于2026年内全部下水,与此前型号侧重不同的是,该批次的沱江级是所谓的反舰强化型,是台湾地区妄图进行海上“不对称作战”的主要角色。
(第二批次首舰)
各批次区别
算上“独苗”的原型舰沱江号,目前已经有7艘同级军舰投入使用,这些舰艇将1比1的替换掉老旧的锦江级巡逻舰,担负其台岛周边的巡逻任务。
(首舰沱江号)
沱江级原型舰搭载了8枚雄风二、8枚雄风三反舰导弹;随后第一批次的6艘量产型注重防空、反舰火力的平衡,搭载了16枚倾斜发射的海剑二防空导弹,并增加一座后桅杆,安装了岛内自研的海蜂眼X波段相控阵雷达,具备了一定的防空能力;与之对应的是反舰导弹数量有所降低,变为8枚雄风二导弹与4枚雄风三导弹;此次第二批次的5艘后续舰,整体与此前量产型外观并无太大区别,但反舰导弹配置又再度调整,改为4枚雄风二导弹与8枚雄风三导弹,强化了反舰方面的火力。
(第二批次沱江级前视,将强化反舰能力)
该级舰的显著特征就是采用双体船型,也被媒体称之为是放大版的022导弹艇。其舰体中段完全腾出,集中用来布局倾斜式发射的导弹,很是壮观。岛内希望通过加装如此火力密度的反舰导弹,能起到饱和打击“奇效”,可以有效对抗航母编队,因此不但建造了数十艘的沱江级,还一型平台两用,为“海巡署”建造了12艘安平级巡逻船,平日承担普通巡逻功能,兼具平战转换能力。如此一算,这些双体平台共计24艘,能搭载超过300枚反舰导弹,数量可观,不容小觑。从岛内下大力气加速建造,足可见对其给予的“厚望”。
(第二批次全貌,即将下水)
平台缺陷
量产型沱江级长度为65米,宽度达到14.8米,满载排水量685吨,吃水深度2.1米,持续增加的装备令其续航能力由原型舰的2000海里下降到约1800海里。在外观结构上,第二批次量产型对舰桥、驾驶室、顶部雷达基座等进行外形微调,力求增强隐蔽性。
沱江级自诞生之初就问题不断,以原型舰沱江号为例,在测试期间发现诸多问题,例如储备浮力差、稳定性不足、船体震动过大并导致反潜功能根本无从发挥等;因此在后续批量型上,不得不进行了多项改进,包括加大舰体、提高储备浮力与稳性、提高满载时的航速;改善双船体内侧的排烟效能、增强发电机运作效能、改善油耗;彻底移除沦为摆设的反潜能力,强化防空等。
穿浪型双体船型虽然具有适航性好、有效减少兴波阻力、利于上层建筑和装备布置等优点,但也存在结构重量偏大,不利于大型化和横稳性偏高等明显缺陷。
(与基隆级驱逐舰联合演习中的沱江舰)
为了减重,双体船多采用铝合金建造,沱江级和安平级也不例外,这必然导致两型的防火抗损性能降低、维护成本加大;其次,穿浪型双体船型的两个片体之间连接结构复杂,当两个片体距离较大时,连接结构必须要采用结构强度好的钢材,但势必会增加结构重量影响稳定性,严重限制了其大型化,这也是目前世界上除了台湾地区、伊朗、朝鲜还在建造双体战舰外,其他国家很少发展这一舰型的重要原因。第三,穿浪型双体船宽度大,在海况较高时,其产生的横稳力矩更大,摇摆频率更高,造成适航性下降;同时,穿浪型双体船的纵摇并未得到缓解,进一步限制了其航行距离与海上长时间执行任务的能力。
第二批次的反舰导弹型号调整,可以看出台海军依然不踏实,在这型600余吨的平台上继续折腾,反映出台岛内在舰艇设计和装备上的诸多无奈:既想要堆放更多的反舰导弹,又想要兼顾防空,还要平衡岛内的造舰能力与造价、建造数量,令平台承担起与之不相符的任务属性。不过,通过甲板堆放、叠加、置换的方式,让小型舰艇充当火力舰,这种做法在台海军已见多不怪,年初开工的轻型护卫舰模式也是如出一辙。
(沱江级编队)
沱江级已算是台岛舰艇自造计划中目前运行较为良好的项目,但难掩岛内在造舰能力、技术和理念已全面落后等问题,更难以撑起所谓舰艇自造的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