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意义非凡的捐赠仪式在宝山区淞南镇盛达家园小区戴荣康同志家中举行。他怀着深厚的爱意与敬意,将爱人陈萍同志的遗物:一只军用水壶,捐给了正在筹建中的上海革命军事馆。这一军用水壶承载着他们夫妻俩抗美援朝战场上共同奋斗的珍贵记忆,陈萍同志曾在那时奋力救助了身负重伤的戴荣康同志,二人也因此结缘。
捐赠仪式上,上海革命军事馆相关工作人员代表警备区接受捐赠,并对其无私奉献表示诚挚感谢。宝山区人武部及淞南镇人武部的相关同志也参加了此次捐赠仪式,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仪式后,戴荣康同志将自己的一生经历以及如何与陈萍同志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娓娓道来。
热血青春:从兵工厂到抗美援朝战场
1932年9月4日,戴荣康同志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百废待兴,年轻的他满怀对国家建设的热情,成了兵工厂的一名青年工人,他努力钻研生产技术、积极组织青年工人开展各类学习和文体活动,很快被选中做团委副书记。
1950年12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峻考验之时,年仅18岁的戴荣康毅然决然地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参军后,他被选送到坦克兵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军事技能。坦克兵的训练相较于其他兵种艰苦而复杂,不仅需要掌握各种机械原理和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戴荣康不怕吃苦,每天早起晚睡,刻苦钻研理论,反复练习操作,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向教官和战友们请教,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茅,这也为他日后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火结缘:生死营救中的爱情萌芽
1952年3月,戴荣康同志作为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一员,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戴荣康所在部队遭遇了敌人的猛烈攻击。敌人的炮火如雨点般倾泻而下,阵地周围硝烟弥漫。戴荣康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寻找反击机会。突然,一枚炸弹在他身边爆炸,巨大的冲击力将他掀翻在地,但他强忍剧痛,继续坚持战斗,直至昏迷。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幸运的是,卫生员陈萍发现了他。陈萍同志不顾自身安危,用树枝和绷带组成简易担架,使出全身力气,冒着炮火将他拖回后方急救。在后续的治疗中医生们发现,戴荣康的伤势非常严重,整个右肺都需要被切除,可以说是命悬一线,当时如果没有陈萍的勇敢救助,后果不堪设想。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戴荣康同志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指挥能力,立下赫赫战功,荣获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师部通报表扬一次。炮火声中,两颗年轻的心因为相同的理想和信念,越靠越近,紧紧相连。
和平岁月:携手建设与荣誉之路
战后,戴荣康、陈萍同志复员回到了祖国,二人喜结连理,戴荣康同志被分配到了江南造船厂,陈萍同志则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为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生活中,他们继续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见证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各种可喜的变化。
在江南造船厂的岗位上,戴荣康同志还先后获得了“上海市残复军人劳动模范”“上海市五好工人”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赞扬。
传承遗志:忍痛捐赠,红色精神永传
岁月无情,陈萍同志先一步离开人世,她被安葬在了奉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革命墓园里。戴荣康同志悲痛万分,他将爱人的照片放在床头天天端详,也常常前往墓园看望她,与她说说心里话。但为了更好地激励下一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他还是忍痛捐献了陈萍同志留下的军用水壶。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这对贤伉俪始终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毫不犹豫地投身军旅,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浴血奋战;在和平建设时期,又默默扎根基层,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我们也将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撑起新时代的脊梁,书写好宝山“一地两区”建设的新篇章。
DeepSeek眼中的宝山,竟如此惊艳!
时时盯项目进度、专解落地堵点,宝山区招服一体化中心持续“进阶”
81家!宝山区长护险定点机构信息一览→
通讯员:王宁帆
编辑:陆天宇
资料:淞南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