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你是否也曾向往过乡下的生活,采菱角、捉萤火虫、掏螃蟹洞、吃团子,下过雨后,要踩着高跷去邻居家串门,被马蜂蛰了,要立马抹上公鸡的唾沫。乡下好玩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公鸡的唾沫》

彭懿 著 王祖民 绘

本书取材于彭懿夫人、翻译家杨玲玲的童年记忆,彭懿选择回归 “精神原乡”,创作口述文学作品,画家王祖民曾在江苏南通当过知青,熟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南方往事、民俗风情,二人携手共同创作了现实主义绘本《公鸡的唾沫》。

今天让我们通过彭懿老师的创作手记,满足城市孩子对乡村生活的好奇,见识丰富的风物民俗,在故事中感受浓浓的祖孙深情以及村民之间的淳朴情谊。


没有署名的口述者

说一个小秘密给你听,这个故事并不是我虚构出来

的。这样的故事是虚构不出来的,只能是亲身经历。这个故事是一个人讲给我听的,它有一位口述者。这位口述者叫杨玲玲,是我的妻子。


故事的口述者杨玲玲(右一)及她的弟弟和妹妹

这张照片给了画家灵感,成了书中姐弟俩的原型

有一天……其实不是有一天了,是天天……也不是天天了,天天我就受不了了……简而言之,就是她时不时地会跟我讲起她的童年往事,只要我假装表现得爱听,她就会一个接一个地讲下去,有的好玩,有的不怎么好玩。

我惊诧于她过人的记忆力。

这或许是一种天赋吧?她记得住四五岁时发生的事情,而我呢,说来汗颜,别说四五岁了,我连七岁时候的记忆都几乎为零。所以长大以后我只能当幻想小说作家,幻想自己小时候捡到一条喷火龙……

一开始,我还只是听听,没想把它写成一部图画书。直到有一天,我跟她去山里采艾蒿,她突然绘声绘色地跟我讲起弟弟被马蜂蜇肿了脸,奶奶逼着弟弟喝童子尿的故事,我突然一个激灵——一点儿不夸张,我仿佛被一块小石子击中了,站在太阳下边真的哆嗦了一下。


是灵感的小石子击中了我。

在那一刹那,我知道,我要写一部图画书了。

这次轮到我恳求她讲了。

于是,她给我讲了七岁那年,她和弟弟两个人回父亲老家扬中的故事。这次创作,我给自己做了一个硬性规定,就是不添油加醋,不虚构,完全忠实于她的讲述。我想挑战自己,看看我如果不虚构,能把一个故事写得有多好。


我是怎么想到了这个书名的

《公鸡的唾沫》这个书名,是不是既荒唐又好笑?这个书名,我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我不得不承认,我特别会起书名(自己表扬自己几句),比如《我捡到一条喷火龙》《千万不要得罪蚊子》《老师,操场上有一个小妖怪叫我》……

不过,这个书名不是我关在屋子里头想出来的。

讲故事的口吻确定了,开头的一段也写出来了,可是我总觉得还缺少了一点儿什么东西。我说不好这是一种什么东西,有时,这种东西就是一句话,就是一个情节……说白了,就是一种助燃剂,有了它,你就有了一种写出好故事的激情和动力。有一天,为了求证故事中的一个细节,我让杨玲玲打电话给她的小姑。说是小姑,当时也已经是七十五六岁的人了。


杨玲玲和她的小姑及画家王祖民

“小姑……”

她们正聊着,我突然在边上插嘴说:“问问小姑,小孩被马蜂蜇了,除了喝童子尿,乡下还有什么土办法?”


想不到小姑在电话的那一头脱口而出:“用公鸡的唾沫啊!”


画家,整整找了三年

故事的第一稿,我 2015年9月就写好了。

可是画家一找就是三年。

这个故事难画,一是它的背景是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期,距今已经六十年左右了,年轻的画家难以驾驭。二是它的发生地是苏北农村,画家要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就是说,只能选一位年长的画家,而且他还必须是江苏人。


在前往扬中的高铁上,我和画家王祖民热聊

正当我踏破铁鞋无觅处时,转机来了。2018年年初,在北京“原创图画书2017年度排行榜 TOP10”的颁奖典礼上我第一次见到了江苏画家王祖民。其实在这之前,我的好友费嘉就已经给我推荐过王祖民了,我至今还记得他的原话,他说:“祖民厉害,各种风格都会画……”


我一问才知道,王祖民曾经在扬中下游的农场当过知青,放过牛。

得了,什么都不用说了,画家就是他了。


王祖民和彭懿

可以说,我的选择太正确了,祖民老师画活了这个故事,增加了太多太多的细节,准确地还原了那个年代。就让我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吧,第19页有一个大公鸡啄光腚男孩“小鸡鸡”的情节,就是他加上去的。这个情节,谁看了谁都会笑。他说他在农村,这样的场面就是日常生活。



一座紧锁的老屋

故事里堂哥推弟弟的独轮车是什么样呢?奶奶睡觉的雕花大床是什么样呢?小姐姐贴墙睡觉的长柜子是什么样呢?奶奶采菱的菱盆是什么样呢?爷爷用来称弟弟的大杆秤又是什么样的呢?


为了真实地再现这个大约六十年前的故事,我、故事的口述者杨玲玲、画家王祖民以及编辑还专门去故事的发生地江苏省扬中市长旺村做了一次采风。不过,不知道别人,反正我一路上是忐忑不安的。


博物馆中找到的菱盆(左)

当地村民家的长柜子(右)

这么多年过去了,故事中的那些泥巴土墙老屋肯定早就不在了,我们还能找到这些道具吗?

下了车,杨玲玲的姑妈和表弟们先把我们接到了长旺村一家不起眼的小饭店,说让我们尝尝老家的味道。哇,我头一次吃到了秧草团子、秧草河豚鱼汤、秧草菜饭、竹笋烧肉……哇哇哇,我只能说太好吃了,那汤,我喝了一碗又一碗。


新采来的秧草


一连喝了十几碗汤

后来我们又吃过几家大饭店,但味道都不如这家地道、鲜美。它叫什么名字,订座电话号码是多少我就不说了,免得有为店家做小广告之嫌,自己看照片!


不起眼的美味小饭店

村子不大,虽然还有河,有塘,但房子都是新房子,过去的样貌已经不复存在了。一圈兜下来,只找到了一座老屋。


原来的老房子不见了,全是一幢幢新房子

说是老屋,其实也没有那么老,只能说是一座翻修过的老屋。


锁起来的神秘老屋

它上了一把锁。

我们透过门缝朝里张望,黑黑的,什么也看不清。它为什么上了锁呢?我忽然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说来你也许不信,但当时我就是觉得它在轻声对我说:“把我打开,把我打开。”我们满村找钥匙,最后,终于找到了。


在老屋前等待开锁的人群

门打开了,祖民老师第一个冲了进去,然后他又灰头土脸地冲了出来,兴奋地大喊:“什么都有啊——”

是的,就好像打开了一座尘封的宝库。


屋内的八仙桌和年画(左)

屋内的独轮车(右)

独轮车、八仙桌、菱盆、墙上的年画……书中出现的所有道具,应有尽有,都在里面了。

直到现在,我也没问出来是谁把它锁起来的。它是一个谜,好像它等在那里,就是为了等着我们把它打开似的。

责任编辑:陈宥云

责任审校:范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