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层层陪同,看似问题出在下面,根子其实还在上面。
全文1539字,阅读约需4分钟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越
▲层层陪同容易把实际情况挡在圈外,让调研成了走过场。图/IC photo
3人调研近10人陪同,基层调研层层陪同的形式主义顽疾依然存在。
据新华社2月9日报道,日前,中央层面通报3起形式主义典型问题。其中,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调研组赴基层调研搞层层多人陪同的问题,引发关注。
从报道可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一行3人赴某省两个县区开展劳务品牌建设工作调研。其间,对基层陪同人数缺乏严格把关,省、市、县、乡层层多人陪同,有时一个调研点陪同近10人。
调研搞层层陪同的问题,已非新鲜话题,此前就曾曝出“20人的调研团却有50多人陪同”的现象。如今,又出现3人调研、近10人陪同的情况,正说明此类形式主义的做派,有着广泛的现实土壤。
上级到基层调研,有时候需要陪同人员予以联络、接洽,这本是便利调研工作在当地顺利开展,提高调研效率和精准度的需要。但层层陪同,既增加了基层负担,也让调研变了味。
需认识到,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层层陪同,看似阵仗不小,颇有声势,显得各方足够重视,其实好比“层层包围”,容易把实际情况挡在圈外,让调研成了走过场。
正因此,调查研究“不搞层层陪同”,明确写进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
但这类陪同方式依然屡禁不绝。站在基层角度而言,上级来人,自然需要隆重接待陪同,这背后一方面是怕得罪上级,不便于今后工作上的汇报和对接,甚至担心以此影响晋升等。
另一方面,则是想借此拉近与上级的关系。陪同的过程,也是增进感情的过程。当然,不排除少数领导干部把调研当作展示政绩的机会。
总之,陪同人员多了,对基层相关工作总是保险的。所以,即便负担再重,这项任务也不敢轻易自作主张省掉。
基层的这种对调研的心态、顾虑乃至一些“小心思”,作为上级调研方来说,不可能不懂。但有了“层层陪同”似乎就有了调研的架势,更有身份感。
正是在这种上下各怀心思的默契中,即便调研组和基层都清楚层层陪同不应该,但哪方都不愿主动“戳破”。
所以,调研层层陪同,看似问题出在下面,根子其实还在上面。作为调研方,调研的主题、需要了解的背景、调研对象的范围等,应该再清楚不过。
在此基础上,不妨提前将需要陪同人员的数量、级别及所涉及的业务部门提前告知基层,主动戳破窗户纸,表明反对层层陪同的鲜明态度,让基层明白怎么做是合适的,而不是使其在“不敢怠慢”中,一味把陪同搞成“高规格”。
同时,在调研方式的选择上,也可多搞一些随机式的调研、暗访式的抽查等,尽量不打招呼或者少打招呼,让调研的自选动作多一些,才能逐步打破以往的调研套路,从而减少基层陪同的“苦恼”。
再者,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在中办、国办《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实情实际,扎紧“制度笼子”。
比如,对调研陪同的事项内容进行清单化、透明化管理,让减少陪同、简化接待有章可循。相关考核评价,也不妨将“层层陪同”问题纳入约束指标,使其不再是一种“安全选择”。
当然,基层也需认识到,上级调研不是攀关系、要资源的“机遇”,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为地方开拓更大发展空间。
“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中关于调查研究的内容,需要各方持续努力落地。如此,像此次通报的开展劳务品牌建设工作调研,才不至于那么劳师动众。
值班编辑 古丽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评论”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