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
一个热搜让很多网友慌了
“我现在就是这样……”
春节假期期间
不少人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
过度用眼导致
不少人眼睛出现干涩
视物模糊等症状
这些可以被称为眼睛的
“假期综合征”
最近
眼科诊室就接诊了不少患者
其中有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侧躺着看手机
这个看似舒适的姿势
更容易导致视力下降
在湖北武汉,本就近视的蔡女士发现,最近戴眼镜时看东西也出现模糊症状。经过检查,蔡女士不仅近视度数有所增加,两只眼睛的近视度数相差了400度。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屈光中心主任医师李新宇:她是两个眼睛屈光差别非常大,右眼有八百度的近视,左眼只有三四百度的近视。她也描述小的时候两个近视度数是差不多的。后面用眼的习惯不好,喜欢歪着头看书看手机。
医务人员介绍,导致蔡女士双眼近视差距400度,除了一些先天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躺着刷手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屈光中心主任医师李新宇:侧卧的时候,下方那只眼睛可能离书本更近或者离手机更近,就需要更多的调节,更容易导致眼睛的疲劳,眼睫状肌的痉挛,可能导致近视的发展更快。另外一只眼相反,它一直在放松的状态,所以度数不太增加。
医务人员提示,生活中有很多容易忽视的错误用眼习惯,例如走路和乘车时看手机等都会导致视力的进一步下降。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主任医师张丽霞:我们眼睛就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照相机,有我们的角膜、晶状体还有眼睛里有好多的肌肉在配合一起运动。在一个移动的环境下,眼睛里的各个器官各个组织就会加大它的运动去捕捉这些信息,这样就会加重它的负荷,就是说视觉负担加重了,加重以后可能会引起视疲劳,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近视度数的加深。
侧躺玩手机不仅
容易诱发斜视
还会增大肩颈腰的损伤风险
如何减少这些危害
一起来看!
侧躺玩手机,危害比你想象中更大
长期侧躺玩手机,会使靠近枕头一侧的眼部血管受到压迫,导致供血不足,时间一长就容易有膨胀感,可能会出现短时性的影像重叠和睫状肌痉挛。而且这种姿势会使左右眼用眼不均,长此以往会导致眼疲劳,造成暂时性单侧视力下降。
与此同时,侧躺玩手机时手机屏幕离眼睛很近,人眼肌肉的调节力度会增大,容易产生各种不适症状,如引起计算机视觉综合征,常见症状为视力模糊、眼睛干涩、眼睛疲劳等。
此外,不良的用眼习惯使眼睛长时间向内调节,调节失败就可能引起突发性的斜视。如果本身有近视,常常高强度、近距离用眼,一定要注意预防急性斜视。
除了伤眼睛,肩颈腰损伤别忽视
其实,无论是否侧躺玩手机,只要时间过长,都会引起眼疲劳。不过相比其他姿势,侧躺玩手机更容易危害脊椎。
当我们平躺在床上时,脊柱受到的压力约为25%;而侧躺时,肩背、腰部与床的接触面积变小,在脏器的重力作用下,脊柱向下弯曲、旋转,受力大幅上涨,达到约75%。
长期侧躺玩手机,脊柱一直处于高压状态,很可能导致脊柱髓核往一侧隆起突出,引发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还容易合并出现骶髂关节功能紊乱,表现为长期、慢性的腰腿痛等症状。
侧躺玩手机还会使腰部、背部的肌肉被过度牵拉,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长期下来也易导致疼痛。
做好这四点,健康刷手机
医务人员提示,无论什么姿势看手机和电子产品,只要看屏幕时间过长,都会引起眼疲劳。因此,刷手机一定要注意以下四点。
1.注意眼睛与手机的距离
无论日常使用手机还是躺着看手机,都要注意避免屏幕与眼睛距离太近,建议保持一臂(约30~40厘米)的距离。
2.注意保持光线充足
光线较差时,我们的瞳孔会放大来捕获更多光线;反之,瞳孔会缩小减少光线进入量。如果长期在昏暗环境下玩手机,瞳孔会增加调节频率,也就容易引发视疲劳,可能诱发急性青光眼,甚至导致失明。
因而,玩手机要保证周围光线充足,将屏幕亮度调节到与周围光线没有较大的亮度差异,也可在床头放置小灯,既方便开关,又能保护眼睛。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主任医师张丽霞:因为在黑暗的光线下瞳孔会散大,特别是对有一些有闭角型青光眼家族史的这些朋友,我们不建议他在黑暗的环境中长时间的去阅读或者低头去刷手机,这样有可能会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
3.注意使用时间
避免长时间、高强度观看电子屏幕,每天看手机屏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4个小时。建议玩手机20分钟左右就转换视线,眺望远处20秒。
七岁以上的娃:一天累计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每次使用时间不超过25分钟。
七岁以下的娃:能不玩就不玩吧,近视太早就麻烦了,近视越早进展越快,长大后高度近视的风险也越高。
除了时间,电子屏幕也有讲究,记住这2个原则——
屏幕越大越好:投影>电视>ipad>手机。
距离越远越好:最好是屏幕对角线的5倍。
4.注意多眨眼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分钟眨眼约24次,每次眨眼,眼睛都会分泌泪液,来保证眼表的湿润。玩手机时眨眼次数变少,导致泪液分泌不足、眼表干燥,长期下来可能会造成干眼症。
健康使用手机
呵护双眼,保护脊椎
转发提醒家人!
来源: 河南日报、央视新闻、都市快报、新华网、人民日报、央视网、央视一套、深圳卫健委
编辑:谢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