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时任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在国会听证会上哀叹说:“NGAD(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技术路线。”
这番表态揭开了美国六代机研发困局的冰山一角,作为全球首个提出六代机概念的国家,美国却在实施层面陷入泥潭。
要知道,自从人类发明飞机以来,美国空军就几乎一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空军界No.1。根据美国“世界现代军用飞行器词典”网站公布的最新排名数据,美国空军、美国海军航空兵、美国陆军航空兵、美国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在世界前五大空军中占了四名。
相比于中国空军在2024年底同时展示两型六代机,美国的六代机项目从一开始的进度远超到一直难产,以致于被中国网友嘲笑为“停留在PPT上”。
自2014年启动“下一代空中优势”计划至今,这个预算超3000亿美元的超级项目几乎成了烂尾工程,折射出美国军工产业经过长期的“去工业化改革”之后在21世纪面临的系统性危机。
“NGAD”的概念图
一、技术路径的迷失:从“代际跨越”到“概念透支”
1、颠覆性技术的集体哑火
按照美国空军自己给六代机做的技术路径规划,六代战斗机的核心指标包括:人工智能空战系统、定向能武器、全向隐身、变循环发动机、网络中心战能力。但很遗憾,美国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均遭遇瓶颈:
人工智能空战方面,2022年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空战进化”项目测试显示,装备在战机上的AI系统在对抗性空战中失误率达37%,远未达到实战要求。
激光武器方面,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ATHENA激光武器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生产了,其功率从最初的5千瓦一路上升,但直到2022年还停留在150千瓦的水平。
这是什么概念呢?30千瓦的激光武器可以轻松击毁无人机,60千瓦的激光武器可以击毁无人快艇。但根据世界军事界的统一共识,要击落超音速导弹则激光武器的功率最起码要达到300千瓦,这和150千瓦的实际表现有着天壤之别。
更何况,美国军方的测试数据注水严重,现在搭载在军舰上测试的LWSD固态激光武器系统,理论功率为150千瓦,但实际上只达到了30到60千瓦,实战表现堪忧。
美军战舰搭载的激光武器
变循环发动机方面,由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XA100原型发动机油耗降低25%的目标至今未达成,2023年测试中最大推力波动幅度达±8%,完全无法想象如果在空战中出现8%的动力波动战机结果怎样。
要我说,让GE这样的老牌公司研发还不如交给马斯克的公司去研发,除了费用节省,说不定真的能搞出什么黑科技来。
2、技术验证机的死亡循环
当然对于六代机来说,上面这些核心技术研发得再好那也只是基础,真正的关键在于把这些技术整合起来放到战机上面。
但很遗憾,就算存在这样那样的技术让步和妥协,美国六代机研发还是陷入了“PPT创新”怪圈,始终一个又一个模型,光有雷声就是不见雨点。
目前五角大楼战机系统的主要承包商包括波音、诺斯罗普·格鲁曼和雷神三家公司,但这三家公司属于拿了钱不办事的典型,只知道抛出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概念,实际表现简直令人发指。
惊闻:这些军工大佬公司的专业是做PPT
首先是波音的“穿透型制空”概念机在风洞测试中隐身性能反而不如F-35,真是尴了个大尬。然后,诺斯罗普·格鲁曼的“数字孪生”开发模式下软件迭代速度竟然比传统方式慢40%,而雷神公司的“协同作战”系统更不给力,在2022年红旗军演中暴露出83毫秒的通信延迟。
3、基础研究的断代危机
之前就提到过,六代机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前沿的技术应用,而且还需要在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等方面的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而所有这些研究都要砸钱。
只不过,当前美国国防部支持相关单位的基础研究显然已出现了后继乏力的情况,DARPA的预算分配显示,2000年基础研究在总预算中占比为32%,而2023年降至仅有11%。
这就导致研究产出直线下降,根据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9年提供的数据,美国在材料科学领域论文的被引量首次被中国超越,与此同时,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则公布了另一个让人焦虑的消息:航空领域的博士毕业生数量十年来共下降了43%。
二、军工复合体的结构性腐败
相比于技术路径的迷失,垄断美国军工行业的那些巨头们的贪婪更将六代机的研发生产变成了自己狂捞好处的禁脔,成本完全失控,这使得装备开发成了军方难以承受之重。
F-22竟然成了捞钱工具
举例来说,作为五代机标杆的F-22,初始预算单价为1.5亿美元,但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涨到了3.5亿美元,涨幅达133%,就这样研发周期还延迟了7年。
F-35也没好到哪里去,初始预算单价为8000万美元,目前的单价为1.7亿美元,涨幅114%,研发周期居然延迟了14年。
而NGAD对应的六代机,预算单价已从一开始的3亿美元狂飙到了8亿美元,研发周期目前推迟5年,到底推迟多久依然是个未知数。
就算采购价停在8亿美元不再上涨,100架“六代机”就是800亿美元,加上后续的维修保养成本,这笔账美国空军根本不敢往上报。
说白了,之所以六代机研发成本令人咋舌,主要是装备供应链被供应商垄断的恶果。目前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首的六大军工巨头控制着90%的国防订单,他们和军方部分高官串通一气,形成“政商旋转门”利益链:
这些人里面大多有军方背景
2021年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前国防部官员在军工企业任职比例达76%,其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董事会内竟然包含3名前空军上将。
这些企业追求的目的只是“赚更多钱”,而不是生产出多么牢靠的产品,正如洛马公司前CEO玛丽莲·休森在回忆录中披露的:“董事会更关心股价而非技术突破,每个技术决策都要折算成股东回报率。”
在这些人的出色操作下,军工巨头们大肆排除异己,增强自己的垄断地位,使得美国军方的关键子系统供应商从2000年的1200家减少到2023年的227家,军方和巨头们议价的话语权进一步丧失。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战机测试过程中大肆舞弊,2022年曝光的F-35软件测试丑闻显示:19%的测试用例被故意降低难度,43个关键漏洞被标注为“低风险”。
与之相对应的,是承包商向军方测试人员支付每小时500美元的“咨询费”,有这么出色的承包人,也难怪最近美军的F-35会屡屡出事。
坠毁的F-35
三、战略文化的认知失调
当前美军在装备研发方面正面临着多线作战的资源黑洞,美国空军正同时推进包括NGAD、B-21战略轰炸机、“忠诚僚机”、“太空战斗机”等六大尖端项目。
这些项目都由不同的承包商经手,不仅每一个都是烧钱机器,而且互相重叠,资源浪费率很高。
除了空军内部各立山头的项目,海军、陆军、太空军在六代机项目的技术路径上的分歧同样很大。
例如,空军坚持有人驾驶核心,海军要求舰载适应性,太空军主张空天一体化,陆军试图搭载对地打击模块,这些部门各持己见,将构想中的六代机变成了一个始终难产的怪胎。
更何况,美军的六代机不仅仅是给自己使用的,还要适配盟友的空军系统,例如之前通用的F-35和F-22。
日本的“直升机驱逐舰”同样可以搭载F-35
这样一来,各个盟友对六代机的设计同样加入了自己的诉求:英国军方要求六代机配备“暴风雨”战机的AI算法,日本坚持加入“心神”验证机技术,澳大利亚军方提出南太平洋数据链标准,韩国要求整合KF-21的相控阵雷达……
四、工业基础的空心化危机
经过多年“去工业化”的反复折腾之后,美国的制造业基础已经难以为六代机的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并且和中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2023年,美国钛合金产能仅有1.8万吨,比2000年下降了一半还多,而中国的产能是8.2万吨;专用的数控机床保有量方面,美国目前210万台,中国是580万台;美国空军的航空铆钉供应商仅27家,而中国是367家。
由于本土企业基本被掏空,美国用于六代机生产的关键材料对外依存度也高得吓人:稀土永磁体100%依赖中国,碳纤维73%依赖日本,高温合金58%依赖法国,军用芯片41%依赖台积电;
美国航空工程师队伍的平均年龄49岁,中国则只有34岁,美国每年工程师的退休人数是新增人数的2.3倍,再这样下去,很快就会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他们也曾经年轻过
结语:霸权黄昏的技术隐喻
可以说,美国六代机研发困局本质上是单极秩序解体的技术显影,当年令美国骄傲的创新模式正从“贝尔实验室模式”向“华尔街模式”堕落,取而代之的是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过度榨取。
早在2023年,兰德公司就在报告中警告说:“当技术研发周期超过政治选举周期,当工程验证赶不上财报季度,军事霸权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六代机困局不仅关乎战机的命运,更预示着全球权力格局的深刻重构。在这场静默的技术革命中,谁能在创新机制、产业生态和战略文化上实现突破,谁就能真正掌握未来战争的制空权。
美国六代机可能真的要成为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