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堪称中国影史的“分水岭”——《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成为全球单一市场首部票房超过10亿美元的电影,而《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等IP大片却相继折戟,甚至沦为观众吐槽的焦点。

这一现象背后,不仅是市场对“流量+IP”模式的反思,更揭示了观众对电影内核的深层需求:情感共鸣、叙事真实性与工业美学的平衡。



一、情感共鸣:从“刻板煽情”到“普世共情”

《哪吒2》的成功密码在于其将“亲情”与“友情”升华为普世情感符号。

影片中,李靖与殷夫人对哪吒的无条件之爱,以“娘从不在乎你是魔是仙,只在乎你是娘的儿”一句台词直击人心,展现了东方家庭观中“牺牲与包容”的极致表达。

而哪吒与敖丙的友情线则突破了传统对立框架,从宿敌到战友的转变,隐喻了个体在偏见中寻找自我救赎的可能性。

尤其是申公豹的塑造,其背负的“妖族出身”与“体制成见”,既是对《哪吒1》主题的延续,更将矛盾从个体命运扩展至社会结构性歧视——“成见是一座大山”的台词,让观众在魔幻故事中窥见现实的影子。



对比影片:《封神第二部》将邓婵玉与姬发的爱情线凌驾于史诗叙事之上,导致角色沦为“恋爱脑工具人”,消解了前作中女性角色的力量感。

而《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也一样,黄蓉形象的“去俏化”改编(从灵动少女变为“粗犷兄弟”),黄蓉没有了智斗的高光时刻,变成了只会争风吃醋的恋爱脑,割裂了观众对金庸武侠的情感投射。

这些影片的“情感牌”未能触及观众深层需求,反而因刻板化处理引发抵触。



二、真实感构建:神话逻辑与人性真实的辩证

《哪吒2》的叙事逻辑建立在“神话外衣下的现实内核”之上。申公豹为融入仙界体制而压抑妖族身份,其父自断一臂的悲剧,暗喻了社会边缘群体为“主流认同”付出的代价。这种将神话符号与现实议题嫁接的手法,既保留了奇幻世界的想象力,又赋予角色真实的人性维度。

影片中“魔丸”与“灵珠”的对抗,也不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而是个体与系统偏见的博弈。



对比影片:《封神第二部》的战争逻辑被诟病为“舞台剧式儿戏”——十万大军因情感纠葛退兵,消解了史诗的厚重感。

而《封神》中也有哪吒,可惜只是作为姜子牙的保镖存在,没啥存在感,更多是作为推动大局的一个工具性人物。



《蛟龙行动》这部影片,尽管以紧张激烈的军事动作为其核心卖点,力图通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来吸引观众的眼球,然而,在深入剖析其内涵与呈现方式后,不难发现,它在真实战场细节的刻画上显得尤为薄弱。



多线叙事的情节没有串联好,让人出戏,叙事奔溃,正因如此,《蛟龙行动》在观众心中并未如愿树立起应有的权威与深度,反而因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而遭受诟病。



不少观众直言不讳地指出,这部影片更像是一场“特效堆砌的样板戏”,其内在的逻辑性与真实性大打折扣,难以让人真正沉浸其中,感受到战争所带来的震撼与反思。



在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真实性与情感深度往往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而《蛟龙行动》在这一点上显然未能做到尽善尽美,它如同一位身着华丽战袍却缺乏内在灵魂的战士,虽外表光鲜亮丽,却难以触及人心最深处的柔软与共鸣。

这些影片的“真实感”断裂,本质在于未能平衡类型化叙事与人性深度的关系,这也让《蛟龙行动》票房成立垫底的存在。



三、剧情张力:从“套路化续集”到“主题进化”

《哪吒2》的剧情突破体现在“续集不续套路”,前作聚焦“逆天改命”,续作则转向“破壁共生”——哪吒与敖丙共同对抗天劫的设计,将个人英雄主义升华为群体觉醒。

影片通过“封神榜重构”的暗线,影射权力体系对个体的规训,使主题更具思辨性,这种“主题进化”让IP焕发新生,而非依赖前作光环,特别是申公豹的遭遇以及反差,强烈引起大家的共鸣,谁能想到看着最慈祥的人居然是大boss?而大boss没出来之前估计所有人都认为申公豹最坏吧,正对应的是申公豹那句话——“成见是一座大山”!!!



四、视觉美学:工业技术与文化表达的融合

《哪吒2》的视觉革命在于将中国美学融入工业体系。

影片动作设计融合戏曲武打与水墨意境,如哪吒的“火焰莲花”则借鉴了传统年画构图,这种“技术为文化服务”的理念,申公豹的“妖化变身”以敦煌壁画色彩渲染,以及申公豹的纵身一跃等,使特效不再是炫技工具,而是叙事与情感的延伸。



对比影片:《封神第二部》被批特效“廉价感”十足,商周战场缺乏历史质感,沦为“网游风”拼贴,特效蹦、剧情烂。



《射雕英雄传》试图以“粗犷美学”重塑武侠,却因过度追求视觉奇观(如郭靖黄蓉“手挡十万大军”),背离了金庸武侠的写实精神。这些影片的视觉失败,本质是文化表达与技术应用的脱节。



五、市场启示:从“流量依赖”到“内容为王”

《哪吒2》的逆袭印证了“内容价值”对“流量红利”的超越。尽管《射雕英雄传》凭借肖战粉丝的“锁场购票”创下预售纪录,却因影片质量不足导致票房高开低走;而《哪吒2》通过“自来水”口碑与二创传播(如申公豹表情包、哪吒敖丙CP衍生作品),实现了从圈层破圈到全民狂欢的跨越。这标志着中国观众正从“明星驱动”转向“故事驱动”。



结语:中国电影的“哪吒时刻”

《哪吒2》的胜利,是情感深度、工业美学与文化自信的三重胜利。

它证明了中国观众不再满足于视觉奇观或流量噱头,而是渴望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故事”,不再是单纯的流量,还有剧情、共鸣,以及那些关于偏见与包容、个体与系统、传统与创新的思考。

反观失利影片,无论是《封神2》的叙事崩坏,还是《射雕》的IP透支,皆因未能将技术、流量与人文关怀熔铸为有机整体。

当中国电影进入“后流量时代”,《哪吒2》的成功或许正预示着一个新范式的诞生:唯有以情感共鸣为锚点,以文化表达为引擎,方能真正征服观众的心与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