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人们几乎时时处处都能接触到非遗,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几乎都与非遗息息相关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詹奕嘉 毛鑫

  韩江奔涌,潮水往复;千年古城,风华正茂。

  行走于广东潮州寻常巷陌间,到处可见山明水秀、人文鼎盛,工夫文化、秀逸精巧。

  喝的是工夫茶,吃的是潮州菜,用的是潮瓷,听的是潮乐,家有木雕器具,穿有潮绣元素……在这里,人们时时处处都能接触到非遗,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找得到非遗元素。

  汲古润今续文脉。潮州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让千年古城荣光更胜。


粤绣(潮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正在工作室里穿针引线(2024年5月8日摄) 詹奕嘉摄 / 本刊

  生活在非遗中

  潮州市博物馆“馆藏潮州木雕展”内,以“清光绪金漆木雕大神龛”为代表的明清木雕精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这些展品或反映了潮州地区的民俗信仰,或体现了潮州人慎终追远、崇尚孝道的精神,不仅是静态的历史遗留,也鲜活地体现了潮州的民情风俗。”潮州市博物馆馆长余小洁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位于粤闽两省交界处的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遗代表性项目众多。据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非遗科科长陈祥玉介绍,当地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9项。

  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非遗工艺精益求精、特色浓郁,贯穿于潮州人日常生活之中。从茶余饭后泡上一杯工夫茶,到街边本地居民手机里播放的潮剧,述说着非遗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

  试举作为人类非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潮州工夫茶艺”为例。《潮州茶经》有言:“潮人习俗尚风雅,举措高超,无论嘉会盛宴,闲处寄居,商店工厂,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当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惜此泥炉砂铫,举杯提壶,长饮短酌,以度此快乐人生。”当地流传一首打油诗说:“此间喝茶讲工夫,大把茶叶塞满壶。初尝味道有点苦,苦尽甘来好舒服。”

  潮州本地居民几乎人人“茶客”,家家不可一日无茶。在此地,茶与米被相提并论,称为“茶米”。“坐,食茶”是潮州街头巷尾最常听见的一句话,也是潮州人一贯的口头禅。寻常人家门口大多摆着一方小茶台,游客稍一驻足,主人就会招呼坐下,以本地凤凰单丛热情相待。

  来到这里不仅“看山看水看风景”,更可以“见人见物见生活”。潮州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令来此的游客和专家深感震撼和艳羡。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谈及潮州时说,“广济桥很美,牌坊街很热闹,更打动我的,是潮州的寻常巷陌和百姓人家,这里有潮州人的鲜活生活。在潮州城的一个绣坊里,阿姨们都是街坊,白天她们一起刺绣,做饭时回家做饭,简单快乐的生活令人羡慕。”

  工夫在光阴里

  绣针挑出万千界,刻刀宛转镌乾坤……潮州各式各样的非遗,大多透着精致、精巧、精美、精彩。

  有人说,工夫茶中的“工夫”二字,是潮州非遗的精髓,是潮州人的生活辩证法。

  “工夫”与“功夫”的差别从字形上就有答案。“工”与“功”差了个“力”,而潮州非遗的独到之处,恰恰是拒绝蛮力、追求技巧上的极致。

  绣针细密,彩线缕缕,一针一线绣出天地方寸,经纬交织刻印文脉精华。在潮绣艺人的手下,针线仿佛有生命,用匠心独运的作品娓娓道来潮州的文明记忆。2006年,潮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展示潮州非遗的闪亮名片。

  “这里要略微留点缝隙”“棉花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它垫高”……位于牌坊街的工作室里,粤绣(潮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正在指导学生们穿针引线。

  年过七旬的康惠芳告诉记者,潮绣是四大名绣里粤绣的一个流派,以技法多变著称,仅金线技艺和丝线技艺就有近200种,“潮绣垫高立体、金碧辉煌、构图饱满、金绒搭配,是与其他刺绣不同的表达方式。”

  左手持刻刀、右手敲木槌——潮州木雕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嘉全神雕琢下,一块几十斤重的樟木渐显“龙虾蟹篓”雏形。学艺过程艰辛,坚持了十多年的她从中找到了传承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开始手指经常被刻刀割伤,一边流血一边流泪把木雕手艺学成的。”陈嘉说,每次把木头变成一件艺术品,特别有成就感。这也是她坚持学木雕、做木雕的重要动力,这个90后女孩流露出了自豪和自信。

  即便是潮州人天天接触的工夫茶,其冲泡工艺之繁复也相当罕见。主要包括备器、生火、温壶、纳茶、点茶、请茶、闻香等二十一道程序,喝茶如此“麻烦”、才有“工夫”之称。

  潮州工夫茶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叶汉钟介绍说,潮州工夫茶艺传承了陆羽《茶经》的核心价值,具有完整的体系及约定俗成的烹泡程式,展现“和、敬、精、洁、思”的理念,是中华茶文化传承的重要民俗和生活方式。

  “潮州工艺十分讲究,不惜材料、不计工时,特色浓馥,贯穿于潮州人整个生活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讲究与精细的继承,是潮州精神的物化形式,也是中华文化向世界传递中式美学魅力的重要媒介。”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说。

  生机从创新来

  “时代在变,人们对饮食的需求和消费观念也在变。菜肴必须要推陈出新,吸取传统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潮州市睿技职业培训学校墙上写着这段话。

  该校校长、潮州市厨师协会会长孙文生说,现代社会传承非遗,必须不忘传统更敢创新,潮州菜得“老菜新做、粗菜细作”,适应新生代消费者兼顾营养、健康、美味的需求。

  守正与创新不可分割。新一代潮州非遗的从业者们明白,非遗既要完整保留传统技艺并代代传承,又要在这一基础上融合新的时代元素加以创造。

  如潮绣已从传统龙凤题材发展到多种元素融合,绣上了时髦的婚纱晚礼服、女士手袋提包、摆饰挂件,文化产业链不断延长。

  曾经在广州从事互联网工作的“90后”张哲翰,这几年回到了潮州家乡,拿起了针线和画笔,转行成为潮州抽纱的“绣工”。他尝试向年轻人的消费习惯靠拢,将抽纱绣、绒绣等技法应用到手提包、耳环、围巾等日用品上,同时推出一系列轻量化的潮绣文创。

  “用非遗文创引流,再让年轻人关注到非遗艺术精品。”张哲翰说。

  “每项非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凝聚着一代代传承人的智慧和创造。没有创新,非遗就没有持续性和生命力。”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俊贤说,非遗创新可以是采用新材料,也可以是创出新技艺,无论使用新木料做木雕,还是用潮绣技艺制作晚礼服,都有助于给非遗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旧日潮州底处所,如今风物冠南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