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一阵阵叫好声从房山区燕山地区向阳街道党群活动中心传出,这里举行了一场非遗快闪活动,邀请剪纸、糖画、面塑等非遗传承人现场传授非遗技艺,数百名街道居民参与。
房山区燕山文化馆副馆长王爽表示,非遗体验融合快闪形式,在燕山地区还是第一次,“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拉近非遗与群众的距离,让非遗文化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燕山地区首次举办“非遗+快闪”活动
11日上午9点,向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已经聚集了不少居民,剪纸、面塑、糖画、糖葫芦四个摊位前排起了队,每位居民都拿着几张非遗体验邀请函,这是房山区燕山文化馆分发的。
将非遗元素与快闪形式结合起来,在燕山地区还是第一次。“往年的非遗文化体验以游览式为主,此次的非遗快闪可以让居民与非遗零距离接触,自己动手体验,达到深度参与的效果。”王爽说。
“当前,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困境,在元宵节举办这些活动,我们希望能为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平台,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推动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王爽表示,此次的非遗快闪活动将举办四场,辐射更多社区居民。
国家级非遗古彩戏法走进街道演出
活动现场,国家级非遗古彩戏法登台。伴着强烈的锣鼓伴奏,演员配合特有的动作和表情,迅速变换脸谱。台上,非遗传承人张金旭从袖口中变出各种具有元宵节元素的小物件,赢得现场掌声。
变脸演员与居民互动。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张金旭介绍,古彩戏法是中国南宋时期传统民间艺术,又称幻术、戏法、障眼法、藏挟技等,2011年,古彩戏法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彩戏法是生于街头巷尾的表演形式,借着非遗快闪这样的创新形式,我们走进社区街道,和居民近距离互动,更好地让大家了解我们这项技艺。”
一名家住向阳街道的居民看完表演后邀请张金旭合影留念。她说:“这样的形式太好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也能学到不少知识,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能更多一些。”
传承人手把手教学,居民体验非遗制作
王爽介绍,这场元宵非遗快闪活动主要分成动态表演和静态体验两种形式。燕山文化馆选择剪纸、面塑、糖画、糖葫芦制作项目,分设四个摊位,供居民体验。同时,邀请变脸、抖空竹、古彩戏法等观赏性强的表演,居民可在等待体验时观看,更加沉浸式地感受元宵节氛围。
活动现场,房山区剪纸非遗传承人陈凤莲的体验摊位前排起了队,她的剪刀几乎没有放下过。她手把手教居民剪纸,简单几下,一对生动的小蛇就出现在红纸上,居民学习制作的剪纸作品也成为节日的独特礼物。“剪纸是一项传统艺术,红色的纸张和吉祥的纹样最能代表节日喜庆的氛围,今年是蛇年,我教大家剪出与蛇有关的纹样留作纪念,很受欢迎。”陈凤莲说。
其他几个非遗体验摊位也推出了与蛇年元素相关的作品,比如糖画体验最受欢迎的图形是小蛇和金鱼。王爽说:“我认为,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大众一起努力,比如今天有个十岁的小朋友在活动中捏出一条小蛇,知道这项技艺叫面塑,这就是我们办这些活动的意义所在。”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