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日本的柏崎刈羽核电站曾是世界最大的核电站,以拥有七个反应堆位居全球榜首位置多年的时间,但这项纪录却被我国所建的田湾核电站所打破,建设了八个反应堆,投资1500多亿,全面使用一年将发电700亿度,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核电站呢?
田湾核电站的建设历程
田湾核电站是中国核电领域的一颗明珠,它是中俄合作的又一友好产物,也彰显了中国核电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其建设分为四期工程,用时数十年的时间。
一期工程于1999年破土动工,开启了中俄核能合作的序幕,两台俄罗斯压水堆机组,为电网输送着澎湃动力,它们在2007年先后投入商业运行,成为中国“九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也为后续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二期工程在2009年接棒,3、4号机仍采用俄罗斯升级版的技术,单机容量进一步提升,经过几年的时间,两台机组分别于2018年前后投入使用,技术改进和运行效率的提升,让田湾核电站的发电能力更上一层楼。
第三期工程于2015年动工,这次是使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机组,单机容量达上百万千瓦,5号和6号机组分别在2020年和2021年具备商业运行条件,标志着中国在核电技术自主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第四期工程于2021年正式开工,这次依旧采用俄罗斯先进机组,使用寿命长达60年之久,现在的7号机组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调试,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8号机组也将在2027年加入发电大军。
四期工程总投资巨大,建设中采用了激光智能跟踪焊接、风管预制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还通过精细化管理打造标杆工程,为核安全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建设田湾核电站所有工程共计花费1500多亿元。
田湾核电站亮点
耗资如此巨大,花费如此之多,那这个田湾核电站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亮点呢?
作为我国核能领域的一项超级工程,我国第一次在国内采用了双层安全壳设计,这种设计堪称核安全的铜墙铁壁,内层安全壳厚实坚固,外面还裹着一层钢覆面,给核反应堆穿上了坚固的铠甲。
外层安全壳同样结实,内外壳之间还有特殊的负压空间,配备了先进的通风系统,有了这样的设计,无论是内部可能出现的放射性物质泄漏,还是外部的自然灾害、飞机撞击等意外,都能被轻松抵御。
田湾核电站的7、8号机组更是科技感满满,所采用了俄罗斯先进的三代核电机组,它除了单机容量大和寿命长之外,它还配备了堆芯熔融物捕集器与冷却系统,即使遇到极端事故,也能有效缓解后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电气贯穿件也是我国自己的产物,让我国在这一领域不再空缺,这不仅提升了核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降低了成本。
在核电站的仪控系统方面,田湾核电站也走在了前列,它配备了全数字化仪控系统,这是中国核电站首次引进的,该系统分为运行仪控和安全仪控两部分,采用先进的软硬件标准和分层处理的体系结构。
运行仪控系统实现了长寿命、低成本和高可操作性,安全仪控系统则采用了多重冗余和纠错技术,确保了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在建设过程中,田湾核电站也展现了硬核实力,创新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比如激光智能跟踪焊接技术和风管预制自动焊机器人工作站。
这些技术不仅减少了人力投入,还提高了焊接一次合格率和焊接效率,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确保了工程质量,田湾核电站的建设,无疑是核能领域的标杆。
田湾核电站的经济效益
田湾核电站,这座全球顶尖的核电基地,正以强大的能量输出,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电力,自投运以来,它累计输送的电量已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贡献更是令人瞩目。
田湾核电站不仅减少了海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还节约了巨量的煤消耗,其作用不亚于一个广袤的森林,这不仅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更让这片土地的天更蓝、水更清。
田湾核电站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十分强劲,它的建设与运营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收益。
通过直购电的方式,它为江苏电网贡献了大量电力,大幅降低了购电企业的用电成本,让企业得以轻装上阵,提升竞争力。
田湾核电站还推动了连云港及江苏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其核能供汽项目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提供了清洁、高效的工业蒸汽,优化了能源结构,推动了石化产业的绿色发展,让传统工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田湾核电站是中俄合作的典型案例之一,在建设中采用俄罗斯的先进技术,在通过一系列安全环保改进,不断优化俄罗斯核电站设计参数,为全球核电技术发展贡献了独特的田湾案例。
田湾核电站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其WANO综合指数多次并列世界在运核电机组第一,让中国在国际核电领域的影响力大幅提升,也为中俄核能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田湾核电站的未来更是充满无限可能,随着新机组的建成,它的装机总量将进一步提升,每年可提供的清洁电力达到700亿千瓦。
田湾核电站还将与中核田湾滩涂光伏示范项目进行合作,形成一个超大规模的清洁能源基地,为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能源供应筑牢根基,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虽然田湾核电站的7、8号机组还未投入使用,但其建设已经进入尾声,很快就会投入使用,其经济效益也将真正造福我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