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将正式从“电动化上半场”转向“智能化下半场”。

回顾近一年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技术竞争的核心已悄然从“硬件堆叠”转向“AI融合”,而高阶智驾和智能座舱领域成为了新的战场。

与此同时,今年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又让我们看到了任何高深技术只有让所有消费者平等的使用,才具有应用价值。因此,伴随“智能化下半场”竞赛同时进行的,或许将是一场汽车智能化的科技平权变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长安汽车正式公布了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并发布深蓝汽车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长安汽车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数智新汽车普及者”,在汽车行业中首先实现智能化的科技平权。

尽管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淘汰赛阶段,不少车企都陷入了狂卷技术研发、痴迷“军备竞争”的境况。但长安汽车始终认为,科技的伟大不在于超级,而在于普及。在实现普及的过程中,能否建立“技术-产品-商业”的正向循环,才是“下半场”的关键。


因此,长安汽车的策略是通过“北斗天枢2.0”计划,成为“全球数智新汽车普及者”,打造中国智驾新名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而长安的底层战略布局早已完成。

变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2017年长安汽车开启第三次创业,并于2018年正式发布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1.0”。

从1.0到2.0,北斗天枢计划已有了七年积淀,在此期间长安完成了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底层建设。

在北斗天枢1.0时代,长安通过“4+1”行动(知音伙伴计划、合作共创行动等)完成了智能化底层能力的构建。

具体来看,首先就是知音伙伴矩阵的形成。长安启动客户服务“一号工程”,形成了全球化服务品牌IP——“withU”(伙伴+),与全球2800万用户直通直连。

其次,长安建立起了连接产业群、用户群、伙伴群的技术开放平台。通过1000个标准化软、硬件接口,和整车可复制、可移植的标准体系,使得生态伙伴都可以通过平台来开发第三方应用。

与此同时,北斗天枢联盟也不断壮大,整合了行业资源,多种模式发展出了深蓝、阿维塔等品牌。与地平线、中兴、德赛西威等30余家伙伴合作,共建了AI、超级计算平台、操作系统、芯片等能力。同时也与腾讯、百度、电信、联通、科大讯飞等伙伴合作,在大模型、车机、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共同打造了开放平台。

当然,在1.0阶段长安也达成了几个阶段性目标。比如“千人千亿计划”:截至2024年,长安累计投入1148亿元,加速研发能力提升,建立超过5000人的软件和AI人才队伍;再比如“三个100%”的承诺,即新产品100%联网、100%搭载驾驶辅助系统、车载功能100%语音控制。

如今在“下半场”智能化竞争的关键时刻,“北斗天枢2.0”的发布,标志着长安从“技术积累”正式转向“技术普惠”,其目标是“让每一辆车都具备聪明、安全与性价比的智驾体验”。

随着华为、DeepSeek等AI技术供应商加速与车企融合,智驾技术也到了从“功能堆叠”转向“全民普及”的时刻。长安的“北斗天枢2.0”战略,正与这一趋势深度契合。

“北斗天枢2.0”中提出的四大数智升级行动(数智产品、制造、运营、生态),目的是通过AI重构包括研发、生产、服务各个环节在内的全流程,从而为“智驾普及”铺平道路。

如何做“数智新汽车普及者”?

推动智驾从“高端配置”向“全民标配”转型,是长安做“数智新汽车普及者”的首要任务。

因为,围绕这个目标“北斗天枢2.0”计划将开展四个方面的准备,其中就包括产品、制造、运营和生态。

让更多人体验到高阶智驾能力,意味着未来每款新产品都要具备高阶智驾接入能力。因此,在新产品定义时,全场景智驾与硬件标准化是第一步,同时长安将重点投入“数智技术”、“数智能源”和“数智产品”三个领域。


数智技术方面,长安将基于SDA平台以及天枢大模型打造“天枢智驾”、“天域座舱”,以及“天衡底盘”。其中,配备“天枢智驾”搭载激光雷达的10万元级车型将于8月上市,首发极黑环境避撞功能,夜视能力行业领先;AEB系统支持最高135km/h避撞,并首创“外卖骑手紧急避撞”功能,计划年底量产。

“天衡底盘”技术可以通过分布式电驱技术实现“横风稳过”“强力刹车”“侧翻抑制”三项功能,其中百公里刹停距离仅为34米(液压失效时36米),安全性大幅提升。

“天域座舱”将首发“多模态情感交互系统”,支持语音、手势、眼动等多维度指令识别,并推出行业首个融合大模型“天枢”,实现自然语言交互式智驾(AIEV),用户可语音直接控制车辆启停及行驶路径。

在数智能源方面,长安将推出全固态电池“金钟罩”,能量密度达400Wh/kg,续航里程超1500公里,AI远程诊断技术提升70%安全性,计划2026年完成装车验证,2027年量产。此外在产品方面,长安宣布全面停售非智能化新车,未来三年将推出35款数智新车型,覆盖经济代步SUV、硬派越野、高端MPV等多个细分市场。

在升级数智产品的同时长安也将开展第二个行动,即智能化制造升级。

据悉,2024年长安正式启用了“数智工厂”,集成AI、软件封测等40余项技术,获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认证。工厂支持“千人千面”定制化生产,交付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20%,碳排放减少30%。未来,长安旗下所有工厂将逐步向数智化转型,构建柔性化、低碳化制造体系。

接下来长安还将通过“一体两翼”AI策略,重构研产供销服全流程。其中,数智运营方面,加强DDM中台建设,通过AI算法实时预测需求波动,优化库存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并将节省的成本全部用于用户。

在数智服务方面,通过“AI+服务”的创新模式,打造24小时全天候服务体系。推出AI管家、一键维保等服务项目。实现服务渠道覆盖1000条以上,触达客户超过100万。

此外,长安计划升级合作生态,与全体合伙人,共同推进数智出行新生态的发展。


首先,长安汽车将联合国内主流的AI、ICT企业、IOT生态公司进行深度合作,与OPPO共同打造超级连接产品,实现“人机车家办”的数智生态全贯通;与宁德共同攻关下一代电池技术。

其次,长安将向全球开发者开放软件接口和SDK工具服务,实现价值共创、共享。据悉,今年长安SDA平台新车型将支持“硬件可升级、软件可订阅”。还将持续投资“新汽车新生态”领域,在新汽车科技产业链投入超2000亿元,新增超1万人规模的科技创新团队。

降低门槛,升级体验

智能汽车的普及对生产者而言需要做好产品、制造、运营和生态上的准备,但对消费者来说,更需要更低的使用门槛,以及更好的体验。

长安认为智能化技术并非“参数竞赛”,而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要通过智能科技来解决实际痛点。

而在一切痛点中,安全首当其冲。

因此,长安天枢智驾具有更强的感知能力,大幅增强被动防护和主动预判能力。此外,利用智驾系统的硬件能力,还可以实现环境感知与风险干预。比如,启源E07的“营地守护模式”,就能够通过全像视觉与雷达追踪可疑目标,并启动声光预警。

在安全的大前提下,长安赋予了智能汽车交互能力,而交互的意义在于“理解”。简而言之,就是从此前简单的功能响应,进化为对驾驶员意图的理解。

一方面,天枢大模型支持语音、手势、面部识别等多通道输入,例如“可见可说”功能实现特定驾驶状态时,对车内设备的无缝控制。另一方面,大模型可以基于用户习惯与场景(如长途驾驶、雨天)自动推荐音乐、调整空调,甚至是在智驾状态下自主提前预约充电桩。

为了降低门槛实现智驾普及,长安智驾还采用了自研+共研“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自研方面,深蓝DEEPAL AD PRO承载了天枢智驾技术;共研方面,深蓝汽车与华为在重庆正式签署全面深化业务合作协议,成为普及全民智驾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其中,深蓝DEEPAL AD PRO智驾系统,支持行泊一体,拥有29项标配。硬件包括1个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4高动态环视摄像头、5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12高精度超声波雷达,支持高速智驾领航辅助NOA,一季度即将更新。软件层面,DEEPAL AD PRO支持远程智能泊车辅助RMA,泊车时长平均30s,还采用了天枢大模型,并自建了夸克智算中心。

而乾崑智驾ADS 则将搭载在高端车型上,目前的ADS 3.0搭载了华为自研192线激光雷达,探测距离达到250m,可以进一步降低环境的干扰,提升驾驶安全性。在功能上支持车位到车位全场景智驾,支持泊车代驾VPD。

在华为乾崑智驾ADS基础上,延伸出了乾崑智驾ADS SE,来配合推动全民智驾普及。ADS SE具备高速NCA能力,城区LCC Plus支持红绿灯启停以及借道避障;支持遥控泊车、代客泊车、离车泊入等泊车辅助,可见即可泊。

未来,不“止”于车

在长安战略规划下,可以预见的是在实现数智新汽车普及的过程中,其视野远不止局限于智能汽车,而是寄希望于打造“立体出行”。

在“北斗天枢2.0”计划中,长安提出2028年下线人形机器人,并布局低空出行与飞行汽车,构建“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这一愿景的背后,是长安以数智技术为核心,向全球化科技公司转型的决心。


“数智汽车普及者”的肩上,背负的是责任与挑战。“北斗天枢2.0”计划,既是长安的技术宣言,也是行业倡议。通过标准化智驾接口、全场景功能覆盖与开放生态,正将高阶智驾从“少数人的特权”变为“多数人的标配”。

然而,技术普惠要平衡成本与性能,生态的共建需协调利益与创新,建立“技术-产品-商业”的闭环,也是长安作为“普及者”必须面对的战役。(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