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们分析了,为什么特斯拉从来不用800V平台架构。
其实就三点,一个是其电池包本身就不大,不需要太快的充电速度,另一个是目前国内的消费现状是,绝大部分消费者日常出行都是40km每天,每天的用电强度不会超过10kWh,最后则是本身的6.6kW交流充电速度,也不算慢。
我们查了一下数据,使用家用交流充电桩充电的比率,在50%左右,配合着外部商用交流充电桩,比率在60%以上,也就是说,用到直流充电桩的比率只有30%左右。
交流电充电,真的是核心主流。
一把交流充电枪的定价,目前在1500元以内, 配合着32A接口,可以实现220V*32A下的7kW充电速度。
按照设定,每小时可以给车辆充进去6kW-7kW的电量,给电车充进去60kWh电,一晚上的时间也够了。
大数据显示,国内消费者每天的开车时间不会超过两小时,更多时间车辆是处于闲置状态,将闲置时间利用起来,用交流电慢慢充,是绝对主流的充电方式。
在这种非常现实的背景下,绝大多数消费者对所谓的“20分钟充满一台车”的宣传语,其实感受并不深。
只有在赶路的时候,才需要用快充来缩短充电时间。
但以我过去一年的电车使用来分析,一万多公里的电车使用过程中,甚至一次都不需要快充,哪怕是长途出行,最基本的400V平台也足够了。
一般电车在快充的时候,充电速度都会受到充电桩的限制,考虑到目前60kW、80kW充电桩占比依然较大的客观事实,充电速度也都不会太快。
一个60kW充电桩,一个小时也能充进去60kWh的电量,最多也就是等一个小时,就能补能完毕。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电车就没必要使用800V平台。
800V的优势,就是节省额外的20分钟时间,对于长时间赶路,不愿意等的消费者来说,800V的确很快,但客观事实是,绝大多数充电场景都是慢充,白天用车,晚上充电。
如果生活非常固定,是不是800V真的不重要。
800V需要更高的设计、生产成本,带来最直接的感受就是,800V车辆的定价都不低,至少目前来看都要在18万以上。
但400V是电车最基本的标配,即便是定价6万的比亚迪海鸥(参数丨图片),也是400V平台,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没必要专注于800V,这会让消费者出现一种错觉,认为800V是电车生活很重要的技术。
与其加大投入、加大成本设计800V这种使用率极低的技术,不如多攒劲把电车的成本往下拉一拉,提升下产品品质,如果电车的价格还能继续下调10%,对于所有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更大的收益。
毕竟成本和稳定,才是所有消费者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