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球会,一个贯穿老街的盛会,从老四方区到四方路,聚集着四面八方的特色,也积聚着几代人的记忆。

近日,又一次来中山路,顺着热闹的人流,进入糖球会的分会场,感受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面貌。

而令人深刻的是四方路周边老字号招牌的亮相。或许,对于游客来说,这些装扮让街区更有感觉,更有味道,而对于老青岛人来说,这些无疑是城市的印记,有童年的期盼,有亲情的温暖,更有挥之不去的回味……



根深叶茂褶皱里的时光 孕育着商魂

四方路27号,老字号展览馆门前,鲜红的对联顶天立地,一下子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拍照留念之余,仰望这栋圆弧形的大楼,悬挂的牌匾上有“英记楼”“东兴楼”“零售批发”“老字号”“诚信无欺”的字样。

“万道祥光来青岛,千团紫气绕崂山”,年节中的青岛,热闹祥和。

步入展览馆,有老字号的商品,也有老字号的展览。

城市的进程中,是建筑的更迭,是经济的发展,更有人的传递。

老街,是城市故事发源地,更是承载记忆的宝库。即便,在变迁中或消失或更名,但浸透在几代人中的基因是累积起来的。

因此,改造后的老街才能迅速成为人们心目中最该逛的地方。老字号,则是街里的根脉,扎根越深,枝叶越繁茂。

逛老字号展览馆,周围皆是惊叹声,“儿时的记忆”就这么“水灵灵”地扑面而来。卡花与馒头是标配,花样馒头为年味儿锦上添花,“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洗澡天德堂,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民谣里的生活是当年的顶级配置。

几间套间,数十个老字号的介绍和图片,勾勒出一幅老街商业地图。20多条商业街纵横交错,网点星罗棋布,各具特色的商号逐渐林立。

从1891年建置,到港口的开发和建设,贸易逐渐成为重中之重。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将其作为殖民地进行规划与建设,出现了中山路与德县路的分界线。据青岛市档案馆编研处主任科员聂惠哲撰文称,根据德国人最初的规划,大鲍岛中国人城(也称华人区)的南界即为四方路,由此向北至沧口路为最初的大鲍岛区域。1901年,四方路以北区域,已形成较为规整的棋盘状街道网络,这种网络同样应用于台东镇的建设。至1906年,四方路以北地区,已经几乎没有可以建设的空地。青岛开埠初期,四方路以南地块本为欧人区与华人区的天然隔离带。随着中国人城向北拓展的空间越来越少,德国人不得不放弃四方路南部隔离带,并将其规划为几个较大的街坊。由此,中国人城的南界变为德县路。只是这种应急性的变更,使得四方路以南街道(如黄岛路、平度路、德县路)的走向显得并不自然。四方路基本为东西走向,其与南部城区,尤其是欧人区的联系只能通过与其交叉的南北方向的道路。

中山路的南端,是西式建筑的排列场,而北端,则是中国人的聚居地。青岛文史专家王铎先生说,站在中山路上,从保定路向南看,道路宽阔,向北看,道路变窄,且建筑风格也发生了骤变。

当王铎先生站在街头进行分析时,过往的游客才惊讶地发现了这一点,原来中山路的道路不是笔直的,更不是均宽的。历史的车轮开拓了中山路,也折射出了商圈的秘密。

老字号的底气是从中山路北端的华商聚集蔓延开来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汇聚于此,操着不同的方言,怀揣着淘金梦想,努力打拼。中山路及其周边道路逐渐成为商业中心,各类店铺招牌林立,热闹非凡。南北商帮的算盘声与各处方言交织成市井交响曲,在街头巷尾演奏着。谦祥益的绸缎在晨光中泛着柔光,瑞蚨祥的布匹如彩云堆叠,“足尺送一”的吆喝声,渗透着让利的温度,是在时光长河里悄然敲击出的诚信锚点。亨得利钟表行的南北分号,用理念的差异,书写着和谐的商韵,天真照相馆在没有PS的时代里,修片师用狼毫笔蘸着月色,为黑白影像注入灵魂的光晕……

这便是青岛街里的经济学,充实而浪漫,在时光的褶皱里,曲折前行;在咸湿的海风与滚烫的茶汤里,有规律地脉动。每个老字号都是一部行走的城市传记,用诚信作墨,以匠心为纸,书写商道的诗篇。



往昔今日衣食住行里的韵味

沿街而行,小吃鳞次栉比,商户内,特色饭店也已入驻,虽不是百年老字号,却也已有数十年的时间。外贸店、文创百货店,穿插在其中,外加咖啡、奶茶饮品店,手举相机打卡,总感觉既新奇又熟悉。

因为,老字号的名录里,也有相似的门类。

老字号,是时间和口碑给予的称号,在老城区,宛如一颗明珠,在岁月里熠熠生辉。它们也许并不张扬,但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是鲜活的历史长卷。

首先时尚的传承。衣服源自布料,而今则是老街的外贸店和品牌店,即便在嘈杂之中,这些店面的老顾客都会不时过来逛逛。能称为老字号的,是当年的瑞蚨祥,这家老字号绸布店,门庭若市,店内绸缎琳琅满目,那些乘黄包车而来的名门淑媛,在“言不二价”的金字招牌下,编织着青岛的摩登往事。后来,大批品牌店入驻、更迭,长时间以来,中山路一带都是时尚的代名词。如今的河南路上,仍然保有几十年的老店,记录着一代代的审美历程。

其次,味蕾的延续。春和楼、海滨食品都是中山路老字号的代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地位。春和楼从一家歇脚的小饭馆,历经岁月变迁,发展成为如今的餐饮老字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20年代,香酥鸡就已声名远扬。王铎先生说,青岛人偏爱吃鸡,所以从饭店到快餐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1936年,上海《时报》报道,青岛春和楼厨师应邀到上海某酒楼制作香酥鸡,“酥香入味、百吃不厌”,引得食客纷纷追捧。关于春和楼,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康有为在家宴请重要客人,特地请春和楼的大厨上门做菜。康有为拿出一条上好的加吉鱼,要求不能蒸、不能炸、不能烧、不能熘、不能煮,这可给大厨出了个难题。但春和楼的大厨凭借精湛厨艺,巧妙烹制,让康有为赞不绝口”。



海滨食品的前身为万源永,寓意“万源辏集,年永财广”,由寓青前清军机大臣吴郁生题写店名,后改名“海滨”。青岛解放后,是海滨食品率先在企业内部打破“大锅饭”,建立实行定岗定责,计划任务与个人收入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新型经营体制。还有1926年,铁子珍在德县路29号开设馅饼粥饭店,成为京剧名家的聚集地。1950年初,京剧花脸名家尚长荣10岁时,由其父尚小云带领,来青拜著名花脸陈富瑞为师,拜师仪式就选在馅饼粥。所以,老字号里的故事,也是城市的故事。

照相技术的领先。1921年,浙商郭锦卿在青岛海泊路上的华德泰百货店内开办了照相部,这便是天真照相馆的前身。那时的青岛,正处于商贸发展期,中山路一带商业繁荣,照相馆作为记录时代影像的窗口,悄然兴起。1928年,天真照相馆正式独立经营,注册为“天真日夜美术照相馆”,24小时营业的理念,让它在众多照相馆中独树一帜。

创业初期,天真照相馆面临诸多挑战。电力不稳定,灯泡照明效果不佳,拍照主要依靠天然采光,摄影师们只能根据天气和光线变化安排拍摄。为了改善采光条件,他们将摄影室屋顶天花板改为玻璃材质,晴天时借助太阳光,阴天或夜晚则辅以电灯,虽然操作繁琐,但拍出的照片质量上乘,逐渐在青岛站稳脚跟。

上世纪30年代,摄影行业竞争激烈,中山路对面的鸿新照相馆面积更大,能拍摄二三十人的集体照,对天真构成不小威胁。1932年,天真照相馆进行了第一次扩张,改名为天真照相材料行,不仅扩大了摄影场地,还开始经销照相材料,业务范围得以拓展。

经营过程中,天真照相馆十分注重顾客体验和业务创新。它设有“道具”和“布景”,道具多为中国传统家具,如太师椅、花架等,布景则有十几套绘在幕布上的古典园林和青岛海滨风光,迎合了不同顾客的喜好。

它不仅是一家照相馆,更是城市记忆的守护者,用一张张照片,定格了几代青岛人的幸福瞬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革。虽然,现在人手一部手机随时可以拍照但拍写真,拍婚纱,给孩子留念,都还会进入照相馆,可以说成为人生重大事件的记录场所。所以,老字号不仅是商业的传奇,更是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寄托。在时代的浪潮中,尽管面临着新的挑战,但它们所蕴含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早已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



包子之争苟不理与津津社的擂台赛

四方路与易州路交叉口,苟不理包子店内,买包子的队伍排得很长。隔壁,一家名为津津社的饭店挂牌营业,“津津社包子津津有味,和和楼酥鸡和和香脆”。

津津社也是包子铺,当年与苟不理打擂台,一场没有硝烟的商战一度打响。

两家包子铺就在黄岛路与四方路、易州路交叉口的三角地。当年,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多处路口交会处安装了公共水龙头。其中,三角地的这处供水点最为出名,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水龙池子”,也叫洗衣池。每天清晨,阳光洒在池面上,波光粼粼。附近的居民们便会带着衣物来到这里,一边洗衣,一边唠着家常。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邻里之间的欢声笑语、家长里短,在这里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活气息的乐章。



在三角地的美食江湖中,苟不理包子铺和津津社脱颖而出,且长时间进行了竞争。

苟不理自上世纪40年代开业来,凭借着独特的北方风味立足四方路。店铺不大,窗明几净,清晨,第一笼包子出锅,那浓郁的香气便飘散在大街小巷。而津津社也毫不逊色,同伴拥有着自己的忠实拥趸。津津社的包子以皮薄馅大著称,外皮薄如蝉翼,却又韧性十足。

随着两家包子铺的名气越来越大,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苟不理包子铺推出了“买二送一”的优惠活动,一时间,店门口排起了长队。津津社见状,立刻推出了“消费满一定金额赠送精美小菜”的活动。除了价格优惠,两家店铺还在服务上展开了比拼。苟不理包子铺的老板总是热情地招呼每一位顾客,耐心询问他们的口味偏好,还会根据顾客的反馈及时调整包子的口味。而津津社则注重店内的环境布置,在墙上挂起了一幅幅精美的青岛老照片,让顾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

这场商战不仅让两家店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也给四方路的居民带来了实惠和便利。孩子们放学后,总是迫不及待地跑到包子铺前,用零花钱买上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边走边吃,那满足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老人们则喜欢坐在店里,一边品尝着包子,一边和老友们唠着家常,享受着这悠闲的时光。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在岁月的洪流中,这两家包子铺也未能幸免,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但故事并未就此画上句号,苟不理包子铺后来改名为易州路饭店,依然延续着老味道。

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在恢复老字号的号召下,苟不理包子铺迎来了新生。尘封已久的招牌再次被高高挂起,消息传开,大家纷纷涌来。开业当天,店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包子端上桌,熟悉的味道瞬间弥漫在空气中。

而津津社的恢复,也为当年的比拼,开启了全新的注脚。

发展融合从萌芽到参天的转变

走过老街,也踏过了老字号的轨迹。

一路探访,一路与时代擦身而过,热闹的中国电影院里,因为电影《哪吒2》的放映,队伍排出了室外;烧烤摊处,游客无惧寒冷,只为那一口传统的味道;劈柴院里,小吃店人满为患,就连糖球都需要排队购买;盛锡福的牌匾还在,亨得利的店面仍然在中山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遍地开花,到青岛解放初期的恢复与日渐繁荣,更加上银行机构的助力,老街的商业版图未曾消逝过。1951年,中山路一带的私营商业企业数量达到了300多个,涵盖了零售、餐饮、服务等多个领域。1986年,中山路的商业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山路及其周边区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城区的文化底蕴,青岛市政府积极推进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许多老字号企业重新回归中山路,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经营特色,还注入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焕发出新的生机。

截至2024年5月,青岛拥有的24个中华老字号、21个山东老字号中,有近一半生于大鲍岛、长于中山路商业区。从大鲍岛萌芽中华老字号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巨树。



中山路的石板路上,老字号的金字招牌与网红店的霓虹灯箱共舞,胶州湾的咸风里飘荡着拿铁咖啡与甜沫的混响。

一直以来,中山路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我们也一直在挖掘这背后的故事和价值。老字号企业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过硬的品质,也继续书写着新时代的“街里故事”。无论传统的市井风情,还是现代的商业元素,都在中山路交融着。

如今的中山路,不仅是青岛市民购物、休闲的热门去处,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蛇年新春的暖阳下,中山路的古旧街巷与老字号的馥郁烟火相互交织,而糖球会的热闹又为这幅画卷添上了一抹欢快的亮色。在这热闹非凡的糖球会上,穿梭于中山路的大街小巷,总能感受到新与旧碰撞的火花,斑斓的街道,火红的灯笼,是彩色的,老字号的底蕴,烙印在心底的记忆,是黑白的,当一切都幻化成为年节的篇章,就都会成为永不褪色的美好!(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