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来自西藏拉孜县的感谢信送达上海杨浦区,感谢杨浦在拉孜县抗震救灾工作的关键时期筹集大量救灾物资,并派回援藏干部和“组团式”医疗援藏人才驰援灾区。



2025年1月7日9点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拉孜县与定日县相邻,全县3人遇难、71人受伤、9139处房屋受损、1971处房屋倒塌,受灾群众4.65万人。杨浦对口支援拉孜县的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拉孜小组闻讯而动、立即集结。原本已回沪休息的他们奔赴灾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力帮助地震灾区群众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逆行冲锋

十三名援藏干部人才连夜赴灾区

得知拉孜受损严重后,援藏拉孜小组13名援藏干部人才全部自发请求返回拉孜,参与抗震救灾工作。1月8日晚,他们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集结完毕、奔赴灾区。小组有6名援藏干部,还有7名成员是来自杨浦区中心医院“组团式”援藏工作队的医疗人才。他们携带了各类外科固定支具、内外伤常用药等价值20余万元的地震紧急医疗救援物资,为返岗后第一时间投入“救援战斗”做好了准备。


全情救灾

将受灾群众最需要的送到身边

全员安全抵达拉孜后,援藏拉孜小组立即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医疗人才率先参与急诊患者抢救和住院患者查房,同时深入一线,直奔受灾严重的乡镇村居,走访安置点群众,并在帐篷内开设临时义诊点,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其他援藏干部则发挥各自优势,全心全意为受灾群众提供贴心救灾服务



援藏干部、县卫健委副主任、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朱发林,在评估完整个院区的房屋安全后,立即重启了卫生服务中心的急诊抢救室、供应室和药房,为灾后抢救急诊危重患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援藏干部、县委常委、副县长李贇峰,为快速、安全转移受灾群众,针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指导锡钦乡夏拉苏村板房集中安置点搭建工作,并打造了“三个同步一个率先”的“样板”,即板房搭建与生活配套同步、群众转移与思想工作同步、常态推进与示范带动同步,以及临时党支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警务室、医务室、教育辅导站等率先进驻安置点并开展工作。夏拉苏村集中安置点成了全县灾后安置的示范点,为全县快速实现群众温暖过冬、温暖过年打造了“范本”。


“组团式”医疗人才曹竣植负责取暖设备烤炉的筹备与分发工作。通过高效的组织与协调,曹竣植以最快的速度将一批批烤炉送到了受灾群众的身边。“这些烤炉不仅能驱散冬日的严寒,更能点燃受灾群众心中的希望之火,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爱。”曹竣植表示,只有准确地提供所需物资,才能真正为受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感受到温暖。


项目提前

立即实施秋古村异地搬迁项目征询

此次灾害中,位于拉孜县西南部的秋古村受损严重。全村18户居民家的房屋发生大面积坍塌,牛羊等大小牲畜遭受损失。所幸81位村民因为逃离及时,未发生人员伤亡情况。相比之下,跟秋古村一山之隔的吉角村却因为异地搬迁“躲过一劫”。迁至拉孜县城附近的吉角村在此次地震中没有房屋倒塌,只是偶有外立面脱落和裂缝的情况。


鉴于异地搬迁的优势,援藏干部、县住建局副局长游宇积极启动灾后重建工作,着手推进秋古村异地搬迁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开展村民民意征询、项目扩初设计、新址土地平整等环节,为争取当年建成并完成搬迁打好基础。

记者了解到,秋古村新址设在曲下镇核心区域杨浦路,海拔4050米。上海援藏实施吉角村四期(秋古村)易地搬迁项目后,村民将告别危险艰苦的生活环境,搬进抗震8级的崭新藏式联排,过上城镇化的现代生活,享受光伏绿色能源和智慧化社区带来的省心便捷,拥有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享受“五分钟生活、工作圈”的商业、公共服务配套。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参与村委会、居委会、物业“三驾马车”的社区治理,将秋古村越“理”越好。


效果图

目前,异地搬迁初步方案已100%通过秋古村村民民意征询,已于1月15日开展新址土地平整等工作,灾后重建工作跑出“加速度”,切实增强受灾群众对未来的信心,共同重建美好家园。

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拉孜小组,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新时代援藏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城市理念,成为拉孜县抗震救灾的一支重要力量,有效提升了拉孜县抗震救灾工作的施救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贡献了上海援藏力量。

文字:陈涛

编辑: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