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寻常好故事,最是动人心。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马桥镇推出“我的故事”系列报道。在这里,参与闵行建设发展的新老马桥人将以第一视角,娓娓讲述他们的故事。

他们中有城市建设者、科技创业者、教育工作者,也有平安救火英雄、公益民星、文化传播使者……他们很平凡,却又不平凡。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默默奉献着,用热情绘制城市温暖画卷,用耕耘创造着城市发展的新高度。

本次故事的讲述人是王德华,他是马桥镇老党员

“作为党员,我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藏区同胞早日渡过难关。”今年1月份,西藏日喀则发生6.8级地震,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德华又捐出了1000元善款。


我叫王德华,1952年9月出生于马桥镇望海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如今,我已年逾古稀,七十二载春秋见证了我与党的不解之缘。可以说,五十多年的党龄,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勋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现在拥有的美好的一切!

苦难岁月,感恩起源

1972年9月5日,这一天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不仅因为这一天我迎来了自己的生日,更因为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份生日礼物,无疑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让我找到了为之奋斗终生的信仰和力量。从那一刻起,我就坚定了信念,要跟着党,走到底!


我的祖父张才生,原本姓朱,因家境贫寒,入赘到张家。父亲七岁那年,祖父因病撒手人寰,祖母在生活的重压下无奈改嫁。而那间承载着父亲儿时记忆的茅草屋,也在火灾中化为一片废墟。我的伯父张晋昌因此成了这个破碎家庭的支柱,在同村人家做长工,勉强维持生计。还向主家求情,让年幼的父亲也做起了童工,干着看牛割草、家务杂事等活计。虽然辛苦,但至少有了栖身之处、有了口饭吃。

1945年的秋天,父亲的生命轨迹再次发生了转变。在伯父的撮合下,他入赘王家为子,与我母亲结了婚。至此,父亲才算是真正拥有了一个像样的家庭,告别了那段颠沛流离的凄惨生活。然而,母亲家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世代贫穷的王家根本买不起土地,除了三处祖坟地和一点仅可种蔬菜杂粮的旱地外,能耕种水稻的水田都是向土地富余的大户租来的。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所得的粮食交了租米后所剩无几,难以供全家人糊口。 为了补贴家用,父亲在忙完自家的农活后还会去帮别人做“忙月”,换得一点酬米。

这样的日子仿佛没有尽头,但历史的车轮却在悄然转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按照土改政策,我家被划为“贫农”,并分得了8亩土地。那一刻,王家终于结束了“耕者无田”的历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一家人靠着勤劳的双手,慢慢盖起了瓦房,后来又换成了平房,现在住上了商品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正因为从童年和少年时代就饱尝人间苦难,父亲内心深处对共产党和毛主席充满了感激之情。父亲在世时总是叮嘱我们兄妹三人:“永远不能忘记党的恩情啊!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有了我们安稳的家。”

父辈影响,坚定信仰

我的父亲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抗美援朝的老兵。苦出身的他,更懂得珍惜和感恩。他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告诉子女们如何感念党恩。

1949年12月,父亲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苏南军区松江军分区上海县大队马桥区中队的一员。1952年的冬天,已是三个孩子父亲的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报名要求上抗美援朝的前线。他耐心地做通了几位长辈和母亲的思想工作,最终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于是,在那一年的年底,他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志愿军战士,奔赴了朝鲜战场。

父亲参加抗美援朝时,我刚刚出生几个月。后来,我曾好奇地问过他:“爸爸,你怕不怕?”他笑着回答说:“你怕,我怕,大家都怕。如果大家都不去干,那还能有今天的安稳生活吗?”父亲的话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党员和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1956年,父亲退伍回家,一家子终于团圆。面对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的生活,父亲总是教育我们要感恩。1965年9月,国家又开始征兵,面对为国还是为家的两难抉择,父母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在父母的支持下,大哥被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应征入伍,成为王家的“军二代”第一人。


1970年12月,刚满18岁的我也踏上了军旅生涯。那段长达6年的时光是我最难忘的日子。在军队中我锤炼了自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我深知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就是保卫祖国、服务人民。直到1977年3月,我退伍回到家乡马桥,在生产队务农四年后,又在马桥丝绸服装厂工作了几年。而后,在申马房产公司工作直到退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恪尽职守,时刻不忘自己军人和党员的身份,工作上从未出过差错。


退休后,我想自己还“年轻”,作为一名党员,只要我走得动、有力气,就应当为人民群众出力,应该为社区做些什么。就这样,秉持着“我是党员我先上”的信念,无论是“美丽家园”还是“垃圾分类”等社区志愿者活动,我都积极参与,尽己所能地服务社区。

历经坎坷,感恩回报

我对党和政府的感恩和回报,不仅仅源于祖辈的艰辛经历和父亲的谆谆教诲,更源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一生历经坎坷,儿时家贫,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那些艰难的日子,如同冬日的寒冰,在温暖的阳光下慢慢融化,我们家的小日子慢慢变得红火起来。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我唯一的儿子,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留下两个嗷嗷待哺的孙子:一个八岁,另一个还未出生。

岁月如梭,转眼间,两个小家伙已经长大成人。大孙子今年25岁,成为上海棒球队的一员,用汗水书写着自己的青春;小孙子17岁,正在高中的校园里,为梦想奋力拼搏。看着他们健康成长,我十分欣慰。我知道,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帮助。



而我唯有尽己所能,为国家、为人民作些微薄的贡献。除了继续在社区做志愿者,我能想到的就是交纳大额党费,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上一点温暖。至今,我已累计交纳八次大额党费至马桥镇。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1月份,用于地震救灾。我在新闻报道中了解到西藏发生6.8级地震,心里真不是滋味,如果我再年轻一点,我真希望自己能像其他党员一样坚守在救援岗位上。有一句话说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这笔特殊的党费,希望能为受灾群众尽一点绵薄之力。


我常常对孙子们说:“爷爷奶奶能把你们拉扯长大,全靠党和政府的帮扶。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要学会回报社会。”同时,我也想对所有的年轻人说,生活在这个时代,你们是幸运的。但请记住,无论你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和本。是党和政府给你们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和阳光,是社会给了你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一定要珍惜这份恩情,用你们的智慧和汗水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供稿:马腾平

编辑:赵若楠

初审:高淑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