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伊

比亚迪开年就整了个大的。

或者换一个方式来表述:蛇年的开年暴击,全都是关于智能的。

昨天,有两个新闻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改变未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所有人的在人工智能环境下的生活形态。其一,是全球人工智能的顶级域名ai.com连接指向了Deepseek,要知道在更早之前,这个顶级域名的链路网站曾指向过chatgpt,以及马斯克的xAI。

而事实上,截止到昨天,所有在中国汽车市场中还算活跃的中国汽车品牌,都已经争相将开源的Deepseek接入到了自身的产品之中。


另一条,是比亚迪在昨天晚上举办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发布了全民智驾战略,构建起天神之眼技术矩阵。在这套战略的辐射之下,哪怕十万级以下的比亚迪产品都将大部分获得智驾技术的加持。

其实,早在2018年,比亚迪就已经明确了自身对于造车的长期规划——电动化是上半场,而智能化是下半场。

从“天神之眼”开始,比亚迪的下半场正式到来了。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平台发布,科技配置下沉的问题,它的出现毫无疑问将彻底改变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程度,并直接挤压到了所有以智驾技术为核心生存卖点的智能汽车品牌的生存空间。

因为,价格空间被压缩了。

现在,第一个问题在于,天神之眼将如何在比亚迪产品上进行铺展?

比亚迪的底气

比亚迪对天神之眼做了明确的分级规划,依靠A、B、C三个级别来覆盖定位不同,价格不同的产品区间。


分别为,天神之眼 A - 高阶智驾三激光版(DiPilot 600)、天神之眼 B - 高阶智驾激光版(DiPilot 300)、天神之眼 C - 高阶智驾三目版(DiPilot 100)。分别对应的是仰望、腾势参数图片)级比亚迪品牌,以及比亚迪品牌的入门级产品之上。

这种全覆盖、分层级的产品搭载方法,体现出几种不同的信号。

一方面,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目前采用了市面上能够覆盖的所有技术类型,包括了激光雷达和视觉感知。同时,根据不同的成本来实现不同级别、价格定位区间产品的精细化搭载。

另一方面,前期看似并不突出在智能领域传播的比亚迪,并没有划水放过智能化的建设,所有在电动化上半场销售出去的产品,都为如今的电动化大爆发积累了足够多的技术经验和道路使用数据。

因此,我们会发现,配备前视三目5R12V感知硬件及端到端控制算法的天神之眼 C,实现架构、传感器、算法、数据四大领先,覆盖用户最在意、最需要的场景。

虽然,天神之眼能做的事与此前在技术领域进行大投资,并不断内卷取得进步的品牌们,所能提供的使用体验、技术类型、高频使用场景并没有什么大差异,也是包括高速和城市的领航HNOA,上/下匝道、车道保持、巡航驾驶、自主换道、避开/绕行部分障碍物等驾驶任务。

当然,在精细化的操作领域,代客泊车AVP、锁车泊入、记忆领航MNOA,以及完成红绿灯启停、复杂路口通行、自动超车、全场景绕行礼让、博弈变道等功能。

但足够的数据累积能够快速实现技术的成熟及反超。按照比亚迪公布的数据,在2024年,比亚迪的产品每天能够为智能化提供7200万公里的训练里程数据;而到2025年底,将提供每天1.5亿公里的训练里程。


很显然,前年超300万辆的整体销量、去年超400万辆的整体销量,为比亚迪提供了可信、可靠、可依赖的准确行驶数据来源。当然,我们相信随着智能化全体系内的铺开,这个数据将会是可成长的。

以上这些都是比亚迪的底气,而同样的这种底气将会给2025年的智能汽车市场,带来巨大的变化。以及,随着这种变化的发生,改变的一定不止是比亚迪。

可预见的变化

随着比亚迪智驾辅助技术的几乎全体系覆盖,其实可预见的变化分为好几种类型。

首先,是彻底卷到所有人。


这一点很好理解,比亚迪在电动化的上半场,就几乎在依靠供应链优势所带动的成本优势,极力降低电动车的进入、使用门槛。同样在下半场,他们之所以敢实现这种从高到低、从豪华到入门产品线的智驾全覆盖,必然也是因为绝大多数的零部件可以实现充足供应。

因此,原本至少得在20万以上的,带有高阶智驾技术的产品、品牌,都将不得不面对“千辛万苦整出来,一夜之间烂大街”的严峻局面。甚至将自己的竞争力完全葬送,从而面临自身的经营危机。

这其中,曾经主推智能的智己、如今还在研究端到端、大模型的小鹏、甚至正在想办法把智驾体系水平拉起来的蔚来,都将面临极端严峻的考验。

其次,是挤压迫使所有人,释放价格空间。


或者换一种视角来讨论,此前因为所有人都坚守着一条价值底线,而将价格维持在一个区间以保证利润的品牌们。如今面对比亚迪的智驾量化宽松,也不得不放弃可能存在的高利润空间,从而加入到从价格回归价值的竞争中去。

但如何去做,如何把握这个放量的尺度,是一个新课题。至少我认为,之前搞得风生水起,多家汽车品牌加入的,遥遥领先的华为智驾体系,是有能力和比亚迪在规模化上竞争的。

这个规模首先指的是销量规模,但在统一调度、产能统一协调分配,标准统一制定规划等领域,采用与各家车企合作推出类型不同、级别不同、定位售价不同产品的华为,可能并不一定能够做到比亚迪那样的协调与高效。

当然,在此前完全与比亚迪在电动化领域进行竞争,而并没有想过大举进入智能化体系的产品与品牌,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毕竟7万元级别的产品都智驾了,那么在绝大多数场景下,都要完全依靠人驾的产品,生存空间就几乎不存在了。

更远期的目标

就在天神之眼发布的前一天,长安汽车“北斗天枢2.0”计划,携手携手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广汽、东风、蔚来、北汽、小鹏、上汽、腾讯、英飞凌等等“中国智驾合伙人”, 共启全民智驾元年,更重要的是以智驾作为一个切入点,实现中国汽车整体技术领域的领先。


而在一天之后,比亚迪就率先开跑,很显然从规划上是“早有预谋”,从规模上几乎甩开了所有人,更从规则上打破了智驾的入门门槛。

对内部来看,打了所有一起打造“新名片“的大佬们一个措手不及,也将智驾“内战“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但如果我们放在更远期来看,看似偷跑的比亚迪,作为2024年的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无疑又化身为了一条全新的鲶鱼,开始带着中国汽车开卷全球市场。

这又是一个好现象,毕竟今天的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有了挑战所有人的勇气。

当然,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我们可以期待的更多。其一,是道路驾驶习惯的全面变化与升级。其二,是真正在规模化效应,和产业升级需要的推动下,关于智能驾驶法律法规将在更完善的技术支撑下,得以完善与突破。


到那个时候,真正的赛博出行场景,将可能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中出现。

惊喜不惊喜?期待不期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