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本来不想看社火,但是还是和朋友们还是赶着看了一场。

正月十三鄠邑区蔡家坡,人头攒动彩旗招展,确实很热闹。从大年初四到十三,持续10天的社火在西安几乎是没有的,盛况空前。


但是有一说一:今年西安地区的社火有些冷淡。

从疫情结束后,这几年看了不少社火,有热闹的有冷清的,但是能年年持续下来的却不多。在某音是看到那个英歌舞和甘肃的妖婆醉关公,对比我们西安的社火,有些感慨。


今天大家看热闹的图片,读生冷的文字吧。(今天的图片全是蔡家坡村拍摄的)

下面是我的一些小小的思考,文末还有一些社火信息,算是个彩蛋吧。


一、看社火看啥

如果简单的说,看社火就是看热闹,就是要人多。我们评价一个社火好不好,第一条件就是要人多。


小时候看社火,从社火出发的村子到要去表演的场子,沿途都是人,然后一路追着就到乡镇政府或者县政府。

九十年代到户县看社火,从社火队伍从北往南到县东风十字到县政府,沿路的人满楼的人,第二天树上都挂着先天散落的鞋子。


第二个热闹就是听“响器”,一听锣鼓点子,一听秧歌拍子,人心里就高兴。

秦人平时憨厚木讷,但是一旦听到动静,心里就毛糙了眉眼就活泛了。表演的大开大合看热闹的也手舞足蹈。


第三个热闹就是人际交流,带着亲戚朋友碰上摆摊的,吃的耍的买卖。另外就是四邻八舍不常见的亲戚朋友很可能不期而遇,拉拉闲话。

二、耍社火的图啥

要说社火的起源,就是“祭神”,后来就是人打着祭神的名义来娱乐自己。


表演者是很快乐的,平时捏过锄头把的手,拉过扯面的胳膊,蹬三轮车的腰身,忽然一变,就成了万众瞩目的演员,红红绿绿,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泼洒着激情,昂扬着活力。

社火队伍到哪里都是收到热情的欢迎,因为他们带来了喜庆带来了欢乐。


春节过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表演都会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别人介绍的时候都会说:这就是社火中那个干啥干啥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耍社火能团结人心。


关中耍社火不是以宗族为中心,而是以“社”为中心,这个“社”有时候是好几个村子,有时候一个村子好几个“社”;一个村子就是一个“社”,这是近些年演变过来的。

耍社火的各司其职,从服装器具到表演程序都有专门的人,但是缺一不可。


每年一过初五,这社火就开始热闹起来了。

问题是这几年社火开始有些冷清,能坚持耍下来的慢慢地少了。

大家爱看演员爱耍,但是为什么坚持的慢慢少了?说说原因。


一是钱财的问题。

耍社火是要财力的。一是耍社火的行头需要配置和维护,不管是锣鼓家伙还是服装器物,即便是保管都需要有地方。二是表演期间的补助,吃喝也是要花费的。

爱社火才会耍社火,但是长期这样贴补也是吃不消的。


以前耍社火有辖区村社村民企业单位的赞助,痛痛快快的耍几天。

最后社火头一算账,除去留存维护资金,表演者每天还有若干补助,大家高高兴兴。


这些年不说赞助了,很多拆迁安置的村子都找不到自己辖区的企事业单位,更不要说到哪一家门口拜年了。

西安北郊曾经有个很有名社火村,现在在自家小区自娱自乐都要费很大的劲儿。


二是人的问题。

一是老一辈面临传承,一是年轻人要进城务工。好多社火都是非遗传承,是要口传心授,一年不耍,就少一年的传承。

以前十五后才开工,国家规定是大年初八,初八到十五正是耍社火的哄期,总不能请假扣工资自带干粮耍吧?


三是安全的问题。

说实话,耍社火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个人安全和集体安全。


很多惊险的绝活动作除了技术高,风险照样存在。比如某个村子踩高跷,踩着一丈高的柳木腿,摔下来可不是小问题。

集体安全就是有关部门考虑的事情了,动辄上万人的看社火现场,一旦出了事情就要地方部门承担,所以某个地方就闹出来为了不耍社火,给娃娃们增加了寒假作业不能出门的怪事。

最后坐着蹦蹦车出来的“牛老爷”,差一点成了一个笑话。


谢谢能看到这里,我还没有啰嗦完,关于社火表演我还有几个小小的看法。

一、当民间艺术变成舞台表演艺术的时候,就意味着死亡,比如相声。

民间艺术的核心就是“民间”,就是要和观众互动。


我就记得小时候那个踩着高跷提着水壶开场的丑角,一路开道,忽然往人群中一倒,大家哄笑着把他掀起;划旱船媒婆子边扭捏作态边和围观的群众打趣说闹。

当舞台和关中隔离的时候,就失去了民间艺术的魅力。

甘肃榆中的“妖婆”,最大的特点就是和观众互动。


二、社火头要当一名合格的“经纪人”

当传统的村社慢慢解体的时候,要是社火头不能联系合适表演的企事业,这社火注定是耍不下去的。

现在西安市还能坚持的社火,就是能每年联系到一些单位;如果再不主动的寻找潜在客户,一年不耍,就意味着没落。


有了钱,才能维护设备,才能聚拢人心,才能给演员买下保险。

英歌舞的宗族力量很强,所以才有雄厚的资金保障。耍社火的都有热情,但耍社火不能纯粹靠一腔热情。


三、有关部门“堵”不如“引”

刷社火都算是大型社会活动,不惊动当地有关部门是不行的,甚至还要有关部门的协调支持。

千人万人的活动要是得不到疏导,更容易出事。


现在过年都禁燃烟花爆竹,要是再不让耍社火,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有些地方这几年就想着办法把社火变成旅游经济,比如宝鸡陇县的“血社火”,把民间自发向官方引导上转,成为宝鸡春节乡村旅游的一大热点。


真是啰啰嗦嗦的一大堆,给留个彩蛋,说一下最近西安附近社火信息(网传),大家可以具体核实。


西安民乐园每天十一点后一直到正月十五,未央宫考古遗址公园正月十五西门下午两点。还有长安冯村的社火说是正月17、18、19在村里面,也不知道确切不。

个人的一点儿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