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潮汕非遗英歌舞首登央视春晚,英歌舞发源地广东揭阳普宁市吸引了大量慕名前来观赏英歌舞的中外游客。而在1月31日大年初三这一天,一位名叫王洋的年轻人不远万里,跨越山海来到普宁。此行,他不仅仅是来一睹英歌舞的震撼场景和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寻亲——为自己血脉溯源和文化寻根。



寻根之旅:溯源血脉密码,圆梦家族传承

全国青联委员、新疆政协委员王洋,是一位在新疆乃至全国都享有声誉的优秀青年艺术家。他参与创作并演唱的《扎巴依的春天》《新疆人》《欢聚》等歌曲传唱四方,深受观众喜爱。他曾代表新疆远赴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荷兰、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民间文化艺术交流,被誉为“新疆名片”。



王洋的爷爷王兴敬在20世纪50年代怀着建设边疆的热忱,从广东普宁奔赴新疆。随后,王洋的父亲王宝伟也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成家立业。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王洋,自记事起就立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爷爷和父亲一样奉献自我、建设新疆。

父亲在世时,常常念叨这样一句话:“潮汕是根,新疆是家”。由于过去通讯不发达,父亲与远在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坵塘村的亲人失去了联系。至2006年因病离世前,父亲多次表达了此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去广东普宁寻亲、祭祖,并嘱托17岁的儿子王洋一定要替自己完成这个遗愿。



时光荏苒,时隔近20年后的2025年大年初三,王洋肩负着父亲的临终嘱托和强烈的寻亲使命,跨越山海,一路辗转抵达普宁。在普宁市洪阳镇坵塘村古老的宗祠里,王洋神色庄重,目光虔诚。普宁的亲人们簇拥在旁,眼神中满是温情和喜悦。此刻,王洋心潮澎湃,他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也找到了自己的血脉根源。大年初四,在王氏宗亲共同见证下,王洋正式将笔名(艺名、署名)定名为王扬洋。入族谱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坵塘村王氏扬字辈后人一脉…



此次寻亲成功,不仅连结了家族情感,也为王洋自己找到了家族文化基因。族中长辈表示,不远万里前来寻亲问祖,彰显了王洋重情意、守孝德的良好品质,更为年轻一代血脉溯源、传承家族文化树立了榜样,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使命在肩:促粤疆两地文化交流合作‌

从宗祠出来后,王洋便马不停蹄地将精力投入到粤疆两地的交流合作中。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推动粤疆两地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重任,而文化交流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王洋积极与当地文艺工作者沟通,向他们介绍新疆的风土人情和近年来的发展成就。他认为,新疆与潮汕虽相距甚远,但文化各有特色,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谈及文化交流,王洋兴奋地说:“英歌舞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宛如潮汕的心跳;麦西热甫(新疆歌舞曲目之一)热情奔放,犹如沙漠的火焰。”他提议两地要搭建长期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更好地促进两地文化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一提议获得了当地的热烈响应。

与此同时,王洋认为英歌舞的豪迈与新疆人的豪爽一拍即合,将会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天然桥梁。两地相互学习彼此的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文化自信。

王洋告诉记者,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他正在积极筹备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计划邀请普宁英歌舞团队前往乌鲁木齐演出,同时也计划组织一批新疆歌舞编导赴广东普宁集中学习英歌舞,并在当地进行新疆歌舞麦西热甫的公益教学,以增进两种非遗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借鉴。

除文化交流外,王洋还积极拜访当地青年企业家,期望两地企业在文旅、特色产品等领域展开合作,借助沿海地区的商业智慧,推动新疆经济发展。



对于王洋而言,此次跨越万里的血脉溯源和文化寻根,不仅是完成父亲的遗愿和自我初心,更重要的使命是促进粤疆两地的文化交融和经济交流、合作。王洋表示,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和“新疆名片”,他将积极书写粤疆合作新篇章,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两地群众心中生长成参天大树。(叶直霄)

新闻链接‌:

王洋,男,1989年出生于新疆喀什,成长于伊犁,现居乌鲁木齐,祖籍广东普宁。作为杰出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他深耕新疆,是爱党爱国爱疆的青年艺术家,担任全国青联委员、新疆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荣获“新疆文旅宣传推介人”等多项荣誉,被誉为“新疆名片”。先后发行笑话专辑《王洋爱新疆》、音乐专辑《儿子娃娃的歌·王洋》《石榴花开中国心》,执导《“新”声唱给伟大的党 新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晚会》等。王洋以文化艺术为桥梁,积极促进新疆与国内外的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展现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是德艺双馨的新疆青年励志楷模人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