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正月十三,阳光暖暖地洒在大地上,为千户营高台表演现场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这片平日里略显空旷的场地,此刻已化作一片欢腾的人海。人们怀揣着对这古老艺术的热爱与期待,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
人群中,满是对高台表演的热切期待。精神矍铄的老人,在家人的悉心搀扶下,目光紧紧锁定在那即将开启精彩的高台之上;年轻人活力四射,他们兴奋地交谈着,不时踮起脚尖,试图提前窥探高台上的奇妙景致;孩子们则如欢快的小鹿,在人群的缝隙间穿梭嬉戏,清脆的笑声为这热闹的氛围增添了几分灵动。高台所到之处,应者云集,热闹非凡。
高台是怎么制作的?
说起千户营高台,它以“高、悬、奇、妙”闻名遐迩。将小演员稳稳绑扎于七八米高的平台上进行表演,这种独特的呈现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抬眼望去,眼前的千户营高台,约七米高的铁杆稳稳矗立,顶端的小平台宛如一方空中楼阁,承载着无尽的精彩。小演员们身着精美华丽的戏服,仿佛从天而降的仙子。在以白蛇传为主题的高台上,“白娘子”水袖轻舞飞扬,身姿婀娜,仙气飘飘;一旁的“小青”则灵动俏皮,举手投足间虽稍显稚嫩,却透着一股果敢的英气。他们的脸庞上,精致的油彩妆容在日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令人赞叹。
千户营高台传承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手艺人对“平衡之术”的坚守与传承。组装高台时,先用彩绸巧妙地隐藏主杆,再将小演员小心固定在座椅、踏板上,并稳稳绑扎于铁木杆上。为了确保平衡,演员数量通常对称分布,左右呼应。而选择合适的小演员也有讲究,太小的孩子难以承受表演的强度,太大的孩子又会影响整体的协调性,只有五六岁的孩童最为合适。如今的高台手艺人,在传承传统技艺精髓的同时,积极融入现代元素,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高台艺人马启明说道:“我们宣传高台,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喜欢高台,让更多的人学习高台的制作,让这门非遗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朴实的话语,饱含着对这门技艺的深厚情感与传承的坚定决心。
尽管高台的制作工艺已不再神秘,可人们依然不远万里驱车前来观看。
在今年的高台中,除了传统的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还增加了许多新的构想和话题,比如,360度可以旋转的高台,照顾了方方面面的观众;中国梦的高台,小孩子的肢体表演动作更加灵动;东风31洲际导弹,将爱我中华的情感倾注于高台之上。
随着一阵激昂的锣鼓声响起,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高台上。人们伸长脖子,仰着头,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高台并非静止不动,高台所到之处就是一个舞台,高台为中心,周围站满了观众。
前排的人全神贯注,紧紧盯着高台,脸上写满了陶醉;后排的人有的站在自带的小板凳上,有的小孩索性骑在爸爸的肩膀上,不断调整着角度,只为能看得更清楚。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惊叹和热烈的掌声,一波接着一波,仿佛汹涌的浪潮,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此时此刻,人们看到的是高台背后的故事,感受的是最厚重的时代气息,和平之下,我们的幸福年。
不到千户营不亲眼看一看高台表演,是遗憾的。因为高台社火虽大多时候静止,但完整保留了社火的所有流程,能看到报子报喜的热闹场景,也能看到灯官老爷发号施令的威严模样。千户营高台集当地绘画、剪纸、刺绣、木雕等民间艺术于一身,尤其是高台上的娃娃们,他们扮演着神话故事或传统戏曲中深受喜爱的角色,如俏皮可爱的哪吒、温婉善良的白娘子等。这些角色本就极具亲和力与独特魅力,经娃娃们的精彩演绎,更添几分纯真可爱。他们站在高台上表演,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让观众们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美好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