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为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利用有限条件,研制生产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土造手枪。其中一种土造手枪采用两段式铰链结构,使用时需要打开枪膛尾部装填枪弹、击发后退出弹壳,民间称之为“撅把子”。
“撅把子”起源于民间,是一种民间土法制造的手枪。该枪一次只能打一发子弹,打完后,还要将握把向下掰开退出弹壳,再重复装弹。由于是单响枪,因此又称“独撅子”“独一撅”“独角牛”“单打一”。
这些枪的枪管都是自行打制,有的是用铁条盘成;发射的子弹也是五花八门,从6.35毫米到11.43毫米的手枪弹、步枪子弹,甚至还有猎枪子弹都曾被安装在“撅把子”上。
“撅把子”的质量一般,但却适应敌后抗日斗争的特点。由于体积小,经常身着便装的敌后武工队可轻松将“撅把子”藏在身上。
为满足抗日武装对枪的需求,根据地大量制造这种“独撅子”,主要装备民兵和游击队,甚至在八路军、新四军正规部队中也有少量使用。很多地方抗日武装,正是使用“撅把子”打击敌人,缴获武器,进而发展壮大的。
根据一份1943年1月4日杨立三通知十八集团军后勤部军工部加制单响枪及其分配问题的记录,可以看出,单响手枪(“撅把子”)在1943年的使用量还不小,一次就造了1000支,而且都是分配给主力部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