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别!
黄旭华院士遗体告别!
家人合唱《送别》,市民整齐跪拜,武汉全城花店都被买空了!
台湾民众走上街头自发送别!
致敬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黄旭华院士)
黄旭华院士去世
2025年的早春,武汉寒风料峭,却吹不散一场突如其来的全民哀思。
一位99岁老者静静离去,却在网络空间掀起滔天波澜,让娱乐圈八卦瞬间黯然失色。
信息来源:新京报 2025-02-07 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逝世,享年99岁
他,黄旭华,一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名字,今朝却响彻云霄,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他的离世,唤醒了无数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三十年前,黄旭华这个名字仿佛从人间消失,亲朋好友的通讯录上再也寻觅不到他的身影。
他一头扎进了核潜艇研制的深海领域,从此隐姓埋名,与世隔绝。
在那个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新中国亟需强大的岁月里,核潜艇不仅是国防的坚固盾牌,更是民族的自豪象征。
面对西方的技术封锁和国内的一穷二白,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硬是从无到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从核动力到艇体设计,从通讯导航到武器发射,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凝聚着科研人员无尽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
1970年,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横空出世,四年后正式列装服役;1988年,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成功,中国跻身世界海基核打击五强之列。
这背后,是黄旭华青丝变白发,三十载春秋的默默奉献。
然而,荣耀的背后,隐藏着难以言表的牺牲。
对家人而言,黄旭华成了“隐形人”。
忠孝难两全
母亲的信件如石沉大海,妻子的担忧无处诉说,儿女的成长缺少父爱的陪伴。
他错过了家庭的每一次欢笑与泪水,背负着“不孝子”的骂名。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忠孝难两全,黄旭华选择了国家大义,将个人情感深锁心底。
他深情地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这既是他的抉择,也是他的无奈,更是他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直到后来,一本杂志揭露了黄旭华三十年的秘密,母亲终于理解了他的不易,妻子和女儿们也为之骄傲。
这份迟到的领悟,犹如冬日里的一缕温暖阳光,不仅温暖了黄旭华曾感孤寂的心房,更铸就了他成为家族乃至国家的光辉英雄。
核潜艇事业的辉煌成就,并未成为黄旭华前行的绊脚石。
他深知,人才乃事业腾飞的坚固基石。
因此,他倾尽毕生所学,无私传授,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科技翘楚,他们成为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坚强支柱。
而他本人,却以一种近乎苛刻的简朴生活,形成鲜明对照——一条珍贵的真丝裤子被珍藏不舍穿戴,却慷慨解囊捐出两千多万巨资。
这种节俭与奉献,与当下某些人的奢靡之风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反思:人生的价值何在?
信息来源:光明网 2024-05-01 武汉这位95岁老人捐了近2000万元!
黄旭华的事迹,映照出人性中的璀璨光芒,也映照出某些暗淡角落。
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有人沉迷于奢华享受,有人却甘于清贫坚守;有人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有人却用生命书写着家国情怀的壮丽篇章。
黄旭华的离世,让我们痛失一位国之栋梁,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给予了多少;不在于你站在哪里,而在于你指向何方。
(黄旭华的女儿)
武汉的殡仪馆,鲜花如海,人潮涌动,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吊唁者,用一束束鲜花,表达着对黄旭华的敬仰与怀念。
致敬中华民族的脊梁
吊唁黄旭华的队伍绵长不绝,车辆穿梭千里,家庭老小齐出动,网络订花寄哀思!
台湾民众更是走上街头自发送别黄旭华院士!
这一幕幕自发的壮举,彰显了黄旭华在人们心中的重量,家国情怀在当代社会激起了强烈共鸣。
与之相对的,大S的树葬选择,静悄悄,仿佛是个人风格的体现,环保或喜好,与黄旭华的追悼盛况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李世英,黄旭华的伴侣,六十九载风雨同舟,追悼会上深深一躬,是对丈夫无尽的思念与尊崇。
他们的婚姻,虽聚少离多,却始终默默扶持,如今天人永隔,令人感慨万千。
《送别》的旋律在告别厅内回荡,悲伤如潮水般涌来,家人与群众齐声高唱,以此表达对黄旭华的深切追忆。
武汉市民携家带口,纷纷前来送别,集体跪拜,场面庄严肃穆。
花店中的鲜花被抢购一空,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送来的花束堆满了殡仪馆,这一幅幅画面,都是对黄老深深的敬仰与不舍之情的体现。
“核潜艇36棵青松”,这是第一代核潜艇艇员的共同代号,他们献上花圈,缅怀老前辈,也回忆那段默默奉献的光辉岁月。
他们与黄旭华一样,为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黄旭华的弟弟手捧黄菊,举手敬礼,以此表达对兄长的最后道别。
曾经的不解与怨言,在这一刻都化为了自豪与理解。
三十年的亲情空缺,在这一刻得到了最深刻的填补,黄旭华的付出与牺牲,更加令人动容。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有些东西是永恒的!
那就是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对家庭的牺牲,以及那份深藏心底、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
(黄旭华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