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赛也许是每个主持人都会向往的比赛,她能出名也是因为这个比赛。
她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传统媒体转型的浪潮中,经历着行业和个人的双重探索。
在她看来自己或许是行业变革的“先行军”,如今失去“竞争力”的她或许可以从自媒体重回巅峰!
主持人大赛
要说央视的新一代主持人中谁最被重视,那自然是曾经拿到主持人大赛前三名的那一批人!
李七月并非典型意义上的“科班精英”,她的职业生涯扎根于基层。
早年在辽宁电视台担任外景记者期间,她深入东北农村,在《乡村纪事》节目中积累了独特的田野经验。
这段经历塑造了她质朴自然的采访风格,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席地而坐的对话能力,成为她后来在央视主持《远方的家》时的重要底色。
这档行走式纪实节目需要主持人兼具文化底蕴与体力耐力,她在1000多天的外景拍摄中,用脚步丈量山河的历练,为她赢得了“最接地气文化主播”的观众口碑。
2019年央视主持人大赛决赛中,她选择回访十二年前《人口》栏目采访过的自闭症儿童家庭,
这段充满人文关怀的呈现,不仅展示了她作为新闻人的职业坚守,更凸显其“持续性关注”的深度报道理念。
评审康辉评价其表现“既有温度又有力量”,董卿则称赞她“让新闻有了生命的重量”。
这场胜利本应成为事业飞跃的起点,但随后她的“淡出”却引发了诸多猜测。
“销声匿迹”
她在夺冠后的沉寂,实质折射出传统媒体人的转型阵痛。
据央视内部人士透露,她并未真正离开镜头,而是转向了幕后策划与纪录片配音工作。
这种选择既有个人因素,她在采访中提及“希望沉淀对社会的观察”,也暗合央视近年来“去明星化”的改革方向。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主持人的角色正在从台前播报者向全媒体策划者演变,
她参与制作的《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就尝试将文化解读与新媒体互动结合,这种转型恰是传统主持人突破职业瓶颈的缩影。
而之后她更是长期“驻守”在央视十七套农业农村频道,主持的节目虽然收视率得不到保障,但是她却一直坚守在每一个需要她的岗位上。
如今她以更立体的身份活跃在传媒领域,作为总台记者参与“乡村振兴”系列报道,在音频平台开设人文地理专栏,同时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客座讲师。
她的新媒体账号仍持续更新田野调查见闻,用Vlog形式呈现脱贫攻坚成果,单期播放量超500万。
这种“传统媒体深度+新媒体传播”的复合模式,或许正是新一代主持人突破职业天花板的可行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她近期以出品人身份推出的微纪录片《驿站》,通过15个乡村邮政所的故事,再次展现了她对基层社会的持续关注。
从拿着话筒的记者到掌控全局的制片人,这种角色转换恰恰证明:在媒体变局中,真正稀缺的从来不是曝光度,而是持续输出有价值内容的能力。
内容上的深入
虽然现在的短视频创作者素质“良莠不齐”,但是不能否认有些博主确实十分的优秀。
就在不久之前她和央视三农账号合作创作的短片十分的好看,感觉不输给千万“大V”李子柒的视频。
而且她的声音听上去更有磁性,浓厚的播音腔给人一种非常安定的感觉。
就这样她带着观众从村子中的一个主人公身份,带着大家了解这个新型的山区小村。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些各种鲜艳颜色的农作物,有辣椒、南瓜、玉米,他们管这个叫做晒秋。
这种红色和金黄色的搭配确实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这种为冬季储粮的做法应该很多地方都有吧,在东北那边还会晒土豆、豆角等等。
而且这个村子还被打造成了非常有知名度的留有小镇,在保留原汁原味的乡镇气息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很多现代城市的气息。
就例如晚上村子里每个角落都亮起来的花灯,按道理来讲应该和整个村子格格不入,没想到却融合得十分完美。
虽然是个旅游小镇,但是他们却没有将镇子过度的商业化,就连村民们做的米花筒都会免费的分给游客们。
还有很多传统手工制售卖,在这带一把手工油纸伞回去,纪念意义会很大吧。
而买一盏花灯回去点缀自己的家,就会比较物超所值了,选个艳丽的颜色,过年都不用买灯笼了。
虽然视频质量很高,但是看得人真的很少,真么时候七月才能拿回属于她的“荣耀”呢?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