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肆夕
编辑|路子甲
春节假期对打工人来说就像一场美梦,美妙又短暂,不想醒也回不去。
复工没几天,很多人还在努力克服假期结束带来的戒断反应,工作时注意力难集中,日常作息也需要重新适应。
也有一部分年轻人逐渐发觉,比起“热闹后的冷清”更可怕的,是自己已经对无脑小游戏疯狂上瘾。
凌晨3点,林丛已经第67次挑战“合成大西瓜”,距离通关只差一点点,他再次点开“观看视频获得道具”,几个小时之前他就尝试入睡,但闭上眼睛就是那几个橙子、苹果、西瓜。距离通关只差一步,一边骂着“弱智游戏”,一边又一次为通关熬夜到天亮。
无论吃饭、睡前、上厕所,林丛只要一有时间,都要习惯性的把微信对话框下滑,在小程序游戏里继续通关“抓大鹅”“浪漫餐厅”和“超级拧螺丝”。
对年龄人来说,春节假期有多放松就相应的有多无聊,大家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几乎都只剩玩手机。
林丛记得,大年初一时,小程序游戏旁边还显示只有“8 个朋友使用过”,到了大年初四已经有45个朋友在玩同款。
无聊小游戏里有大量日活
小程序游戏毋庸置疑是让人上瘾的,从17年新春全民都在“跳一跳”,到有大量居家空闲期人人都在“羊了个羊”,到今天小游戏已经蔓延到更多社交软件里。
小游戏越土,情绪陷阱越深
“亲戚问我年终奖多少,我假装没听到,表面装作不在意手里疯狂抓大鹅,实际心里祈祷她赶紧走开。”
学会在家人面前装傻,已经被当代年轻人纳入假期生存指南。而小程序游戏,就是这个时候最实用的挡箭牌。
玩起来不太需要动脑,几秒钟就能进入游戏,也随时都能结束。看起来手上忙得如火如荼,但也能让人分出一丝注意,留心亲戚话里话外的陷阱。
餐桌边,林丛表弟正用《羊了个羊》挡住大姨的“考公辅导”,堂妹在《四季合合》里躲避二叔的“人生规划101”。
而面对不想回答的问题,全部装作手机沉迷,被骂一句“玩手机玩傻了”就是装傻成功的安全信号。
但没过几天,林丛就开始觉得自己好像真玩傻了,有时他已经忘了半小时前为什么要掏出手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点进小游戏,但只要玩上《挪车打螺丝》几十分钟就会转眼过去。
他过年期间有次为了玩小游戏,明明人在电影院候场却生生错过开场。也因为玩得太投入,差点错过返工时的高铁发车。
他不断提醒自己“别再玩了”,手却不停使唤不停点击“再试一次”。
玩小程序游戏的感觉很像嗑瓜子上瘾,开始嗑第一个以后,后面就会无法自控地嗑下无数个。
小游戏上瘾,在年轻人中属普遍现象
最开始,林丛只在等地铁、排队结账和堵车的时候玩上一两局小游戏。毕竟这样一个不太需要动脑的游戏,最适合填补生活中的碎片时间。
很快小程序游戏的“上瘾感”开始操控他的日常生活。
林丛发现,春节假期复工后,工作时只要稍微有点困难,手就会自动摸向手机开一轮小游戏。“高难度关卡”和“小游戏裂变”也让人不只玩一款游戏。
随点随玩的性质,加上一种“胜利在望”的游戏体验,开始让他在日常生活里频频走神。
小程序游戏,也从填补玩家的碎片时间,变成让玩家开始自动把时间砍得稀碎,久而久之,被切成碎片的,还有无数小游戏玩家的注意力。
今年春节林丛沉溺小游戏的开端,一半也脱离不开小游戏的蔓延和无孔不入。
“我就想集个五福,结果玩了一下午的塔防游戏。”
新年抽福卡的次数有限,玩小游戏能积攒福豆换取更多抽卡机会,总之是闲着无聊,集福第一天,能不能抽到卡已经无所谓了,他的支付宝界面逐渐被小游戏挤爆。
从通关游戏变成无止境挑战
到了今天,和每个软件都能看一会短视频一样,小程序游戏也逐渐在各个软件之中蔓延。
在微信玩,在抖音快手玩,在支付宝上大玩特玩,连银行APP里都要添加上“积分游乐园”的消除小游戏功能。
互联网世界,最终还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4399小游戏。
林丛也经常能在朋友圈广告和刷短视频的时候,看到有关小游戏的精准投放,“猜你喜欢”发展到了小程序游戏的身上,连同软件与软件之间难以打破的生态壁垒,也因为小游戏的存在而破例。
在今天想从短视频平台上分享一条视频给微信好友,还需要先下载视频或者手动复制链接,而在短视频软件上点小游戏的推广,则可以直接丝滑跳进小程序游戏里,无缝衔接立刻开上一局。
小程序游戏开发商显然很懂得“一秒钟的卡顿就会失去无数潜在玩家”的道理,毕竟他们最擅长把碎片化时间运用到极致。
年轻人的手机里,常有小游戏大乱斗
我们可以说刺眼的像素方块游戏土,游戏界面设计者完全不懂配色,玩法简单到侮辱智商,但他们的确在游戏内容、玩法和使用体验上,都精准抓住了每个潜在玩家的心理。
碎片化时间成了游戏商的富矿,而这种10秒钟之内就能上手土味游戏,恰恰是最高效的掘金铲。
洗脑小游戏,
一场大型的本是同根生
所有深陷过小游戏的玩家都能察觉到,每个游戏中,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林丛在秋天就开始沉迷小程序游戏“宫爆老奶奶”,那时,一个月里他要在这款小游戏上就要花下将近200个小时。他之所以喜欢这款游戏,就是因为游戏的画风和质感和众多土味洗脑小游戏不同。
“不像一款小程序能做出来的品质,像那种在手机上要占2、3个G的手游。”
不算太难但也不算太低智,玩累的间隙,林丛会切换到“抓大鹅”里换换脑袋,直到这两个游戏开展联动活动后,他才发现,这两个体验感有相同之处的游戏,都同属一家游戏公司蓝飞互娱。
小程序游戏让玩家上瘾的原理是互通的,很多爆款小游戏的制造也很可能产自同一条“换皮流水线”。
梦幻联动,也是两个游戏受众的融合交换
翻开爆款小游戏的户口本,透过法人和股权结构,会发现很多小游戏都存在“本是同根生”的情况。
把“抓大鹅”的游戏公司的知识产权翻到末页,就能发现他们从17年开始就专攻休闲类小游戏,从消消乐到合成类游戏,遵循“一套游戏,百款皮肤”的生意经,抓住玩家心只需要换汤不换药,小游戏有自己的制作流水线。
这条规律,无论在爆款和非爆款的小游戏之间都能适用。
小程序游戏中的欢喜斗地主游戏公司,早在15年就从在深耕棋牌类游戏,从端游到手游,有一路坚守到了小程序。有的公司偏爱末世求生题材的塔防游戏,有的女生类休闲游戏公司也从“改造大明星”一步步进行推行到“设计师养成”。
小程序游戏十分精准地抓住了自己的定位,既要用来消费时间,也要足够洗脑。想要做到这点,只需要复制玩法,增添“微创新”新鲜感就可以做到。
小游戏的制作原理很像在做披萨,同样的面饼上,今天加培根就叫“田园招牌”,明天加香肠就叫“意式风情”,高级点加上卷边就可以叫“皇家至尊”,不出意外的,总会有人持续为不同的口味买账。
真正意义上“熟悉的配方”
小程序游戏的实质含义,实际已经开始从“娱乐功能”上渐渐偏移,玩家在玩小游戏的过程中,也掺杂了更多的情绪点在里。
被困在同一个关卡时的挫败感,羊了个羊添加省份后被莫名激发起的攀比欲,现实生活无聊情绪被超额满足,都是决定小游戏成败的主要支柱,照目前的小游戏的发展势头来看,显然很奏效。
根据《2024微信小游戏开发者大会》微信小游戏团队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上半年,微信小游戏平台已经累积了40万开发者,小游戏的用户数已经达到了10亿,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了5亿,用户使用时长还在持续增长。
小游戏的洗脑原理,就是通过反复的外部刺激来建立起一种新的观念和生活习惯。
林丛返工后第一天,在工位上环视一圈,再次偷偷点进未通关的小游戏。
小游戏的边界,
已经发散出大众的想象
复工后,第三个工作日的下午一点半,林丛在工位摸鱼玩小游戏期间,接连向游戏里充值了32块钱。氪金之后他一边觉得有些不值得,一边安慰自己“算了,就是一杯奶茶钱”。
和早期爆火的现象级“羊了个羊”不同,那个时候的小游戏只会让人一味上瘾,现在的玩家,正在,正因为小游戏的成瘾而反复氪金。
合成类小游戏常被认为是“充值的无底洞”,这些游戏通常消耗完100体力只要2-3分钟,而等待体力恢复需要等待两个小时。于是很多玩家开始花下真金白银购买体力,好多玩一阵游戏。
有时也不能怪玩家没法保持清醒,小程序游戏正在突破大众预期的边界。
有大量日活的地方就有机会,一部分小程序游戏已经先人一步开推出IP联名,“闪亮大作战”联名苍兰诀,“时光杂货铺”联名狂飙,出限定皮肤,限定礼包。到了现在,连小程序游戏也有拉动一批游戏主播的硬实力。
当游戏成为操控情绪的工具,也不怪日常本身就“轻沉迷”的玩家氪金。
小程序游戏,也算是一种形式的手游
并且到了今天,小程序游戏赚钱就已经不再是新闻。
在《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中显示,2024年国内小程序游戏市场收入98.36亿元,同比增长99.18%。数据之下也力证了小程序游虽然土,但大有可为。
对大众玩家来说,哪怕从来没有向小游戏充值过,也能至少看透小游戏一半的变现方式,毕竟只要玩小游戏,就脱离不开其中的重要一环:看广告。
玩小程序游戏的体验,已经有了“在广告里寻找游戏”的趋势。想要获取体力和道具,都需要先看30秒的广告,“看广告复活”更是小游戏的标配。
有时甚至观看的广告,本身就是另一款小游戏的入口。玩家从“羊了个羊”跳转到“看谁能过这关”,过几分钟,又可能因为误触,从抖音直接跳进其他社交软件的小程序界面。
哪怕在不玩游戏的时候,也能在刷短视频和朋友圈的间隙里,看到无数小游戏的广告。
精通拿捏人性的小游戏,选用“帮助可怜母女在雪天重建家园”和“女朋友一个月没通关,看看我3分钟搞定”的视频片段把潜在玩家重新引渡回小游戏世界。
从神经刺激到社交操控,从碎片渗透到换皮批量围剿,我们都一次次在“触发、行动、奖励”的闭环中反复沉沦。
所以究竟是我们在玩游戏,还是游戏在玩我们?
上网冲浪过程中,“触发”无数不在
林丛时常想不通,明明玩游戏是为了娱乐消遣,为什么却越玩越累。
实际上,我们都在无知无觉的情况下,成为了小程序游戏的“数字劳力”,事实证明快乐的确可以被操控。
小游戏给予玩家的甜头短暂并足够上头,以至于可以让人忽略,每一次为了获得道具和体力而观看的广告,都付诸了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成本。广告成为流量链条中的“永动机”,无数广告主和小程序游戏都在我们看广告的过程中,赚得盆满钵满。
只有你我从玩家变成了“玩工”,而且上班付出时间和精力还能得到工资,小游戏只会让大家花钱。
有时,玩家也会重新审视娱乐的边界。
林丛在春节返工后的第二天,移除了所有社交软件的小游戏程序,也在坐地铁和排队等咖啡的时候怅然若失。小游戏的戒断反应比他想象中严重,哪怕工作已经排满,没有小游戏填补碎片时间仍然带给他一种无所事事之感。
人对小游戏的掌控权,远不如小游戏对人的。
晚上 11 点林丛还躺在出租屋的沙发上,在意识到自己回家后连衣服都没换的时候,也惊讶发觉,他不知道怎么又玩了 3 个钟头的小游戏。
注:本文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