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东风旗下诸多上市公司、长安汽车接连发布谋划重组的消息,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虽然具体细节尚未披露,但从市场的反馈来看,这一事件的影响远不止于两家企业本身,也形成了一个引发社会讨论的广泛事件。

业界的讨论迅速升温,各种猜测甚嚣尘上,从人事安排、到组织架构无不充斥着对这一重组的好奇。也有人计算说重组成功之后,“东风+长安有望成为全球第五大车企”。数据的真伪以及是否理想化放在一边,将这样一场即将载入市场的整合重组,单纯的理解为1+1>2的规模效率叠加。这或许体现出对顶层设计的理解尚不够深入。

中国汽车产业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无外乎两个:高质量发展和技术创新。这也是任何的整合行动,必须要解决的根本命题。

但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还有在产业链协同、产品技术、品牌价值、市场竞争力等多个维度方面形成真正竞争优势的目标。

推进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国有车企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将东风与长安的整合,定义为简单的数字并表;将这种从上而下的整合谋划,定义为简单的规模份额夺取,无疑是片面的。东风与长安的整合,应该是塑造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能够定义未来产业趋势的新型企业。否则这样的重组是失败的。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的竞争已经进入深水区,全球车企在新能源、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展开激烈角逐。单纯的企业合并无法解决核心技术短板,也不能凭借规模优势就自动获取市场竞争力。真正决定企业未来的,是对智能化、电动化技术的掌控能力,以及对新兴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

东风和长安的重组,必须也一定会围绕技术整合展开,而不仅仅是业务和市场的简单拼接。

只有形成更强的核心研发能力、更具协同效应的创新体系,才能在全球市场中真正占据有利地位。过去,国有车企往往被诟病“市场化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如果这次整合仍然无法突破这些痛点,那么所谓的“强强联合”依然会面临产业变革的巨大压力。

行业权威认识坦言,如果仅仅将东风和长安的销量相加,把企业合并当成国有车企单纯的“做大”,那么这样的理解未免过于表面化,也与本轮国有车企重组的顶层设计相去甚远。

“规模扩张不等于产业升级,东风+长安肯定会超越‘数字游戏’”。

东风+长安,不能是“1+1>2”更应该是>3、>4……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发展质量要上去、发展效益要上去,要走出中国国有车企变革的加速度。

过去几年,比亚迪、吉利以及后来的蔚来、小鹏、理想等民营车企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快速崛起,已经证明了中国车企在创新和市场化运营上的巨大潜力。然而,与此同时,国有车企的步伐相对迟缓,在智能化、电动化趋势上的突破依然不够突出。国有车企在新能源,智能化方面,不能是“跟随式”发展,还要成为“引领者”。引领者不能是规模引领,还应该是技术、模式、利润等多方面的引领。

“我认为,国有车企的进一步整合调整,是顶层设计酝酿了很久的想法。现在外界关注的不应该是‘是否整合合并’的问题,在顶层设计中、从宏观视角看,整合合并的效果一定会比当前强。”来自行业的权威观察人士指出,这种整合背后释放的信号非常明显。就是要在汽车制造这个产业中,发挥应该有的龙头引领作用。或者更为直白的说,今天比亚迪、吉利这些民营车企搞的越红火,对于国有车企的“被动衬托”就越突出。

这一次东风和长安的调整,表明了在当前的市场竞争态势下,没有国有车企随大流发展的第二路线。观察人士明确指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竞争中,国有车企必须要抗红旗、挑大梁。反过来说,新能源智能汽车是一个广阔的、大有可为的市场,这个市场需要的是国有车企和民营车企携手并进,而不是民营企业一枝独秀。

东风+长安的整合,不能停留在“1+1>2”的简单逻辑,将其放在国有车企资源效率整合的浅层面纬度参数图片)上。东风+长安,必须承担起更深层次的产业使命。它不仅要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更要承担起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锋角色,真正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规模领先”走向“技术领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