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分享给我一件她表嫂家很有意思的事儿:

她有一个表弟,表弟有一个姑妈。这位姑妈没有结婚生子,将哥哥嫂嫂家的侄子当成自己亲生孩子般疼爱

从小到大各种买买买,小到袜子内裤,大到孩子学费、补课费都承包了;

亲戚邻居都夸赞这个侄子真是好福气,不仅有父母的疼爱,还有个多金又全心全意对侄子好的姑妈。



随着侄子慢慢长大,逐渐进入青春叛逆期,不想上补习班,成绩也开始下滑。

但是姑妈越过父母对侄子进行精神PUA:

“从小到大,我把你当亲儿子一样抚养,就是希望你能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

侄子每次听到就会不开心的走开。



慢慢地,侄子开始疏离姑妈,姑妈也因此在亲戚面前抱怨侄子的不懂事、不感恩。

这让哥哥嫂嫂在亲戚面前很是尴尬,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也为了减少亲戚之间的尴尬,便有意拉开兄妹之间的关系,亲兄妹之间关系也因此变得生分了。

所以,永远不要对兄弟姐妹家的后代太好,否则你会后悔。



各人自扫门前雪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哪怕是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也不要过多干预他人的家事;

尤其是不要对兄弟姐妹家的后代太好,因为人性是自私的,我对你好的同时也希望你能礼尚往来对我好,但现实往往大相径庭。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



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

自己是感恩型人设,就认为对方也是礼尚往来之人……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比如前面提到的姑妈,看似对侄子无私的爱,有可能希望自己年迈时侄子能养老。



可现实生活中,很多独生子女需要赡养4个老人、供养1~2个孩子,自己都已经累到精疲力竭,更无暇顾及其他的亲人。

所以,与其将精力、金钱花费到不确定的侄子身上,不如将钱好好储存起来将来养老。

同时,对兄弟姐妹家的后代太好,容易忽视自家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让自家孩子从小生活在不被重视、不公平的家庭环境中;

与亲戚的孩子不能友好相处,不仅影响亲子关系,也不能学会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莫管他人瓦上霜

前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小巷人家》,作为男主角的庄超英是家中老大,从小被父母灌输要帮扶弟弟的思想,是典型的扶弟魔。

他认为自己作为家中老大,又是人民教师有稳定收入,从小和自己的弟弟妹妹感情深厚,很想回报养育自己的父母。



于是即便结婚有自己的小家庭后,也依然将自己工资的大部分都交给父母,父母又转手交给弟弟弟妹。

而对生活拮据的妻子和孩子视若无睹。即便是家中钱不够用,妻子黄玲逼着丈夫庄超英要回工资;



庄超英还是不舍得将钱全部要回,他仍旧拿出了三分之一给自己的父母,但因此还是遭到了父母的苛责和辱骂,骂他是个不孝子。

剧中还有两个非常典型的情节:

黄玲好不容易买到肉给孩子们补充营养,正在兴高采烈的剁肉时;

庄超英就自作主张将父母和弟妹一家子全部叫来蹭吃蹭喝,让原本高兴的黄玲瞬间失落无语。



而等到庄超英的父母吃饱喝足之后提出要让弟弟庄赶美的孩子来他家过寒假,又绝口不提定量的事情;

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孩子能否吃饱饭,甚至因此和黄玲吵架,黄玲带着孩子回了娘家,他也丝毫不在意,完全不顾妻儿能否吃饱喝足。



等孩子们长大后,都纷纷站在母亲这边,庄超英不得不妥协,更多关注自己的小家庭,但还是仍对父母愚孝,对弟弟家的孩子好过自家的孩子。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也会通过“投射效应”反映到孩子身上。

当父母对待兄弟姐妹孩子太好,甚至超过自家孩子时,自家孩子就会有不良心理反应。



警惕不良育儿行为

1、伤害孩子自尊心: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就不顾及孩子的面子,经常当着亲戚朋友的面夸奖他人孩子、贬低自家孩子;

以为自家孩子过几天就会遗忘,但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对这类言语会记忆犹新;

甚至对孩子心理造成很大压力,自我怀疑我是不是比亲戚家的孩子笨、我是不是不讨人喜欢......



2、破坏亲子关系:每个人都不喜欢被他人比较,尤其是自己父母通过对比亲戚家孩子来贬低自己

自家孩子会更讨厌亲戚家孩子,甚至不再愿意和对方玩耍,引发孩子的嫉妒和不满心理。

因此常常会和家长顶嘴,甚至产生逆反心态,长此以往会导致亲子关系恶劣化。



3、形成讨好型人格:中国有许多如庄超英式的父母,通过牺牲自我、自我感动式的帮助亲戚家的孩子;

落在自家孩子眼里,只有通过讨好他人才能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

那么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也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忽视自我需求、无限满足他人需求。



所以,无论多友好多亲近的关系,都不建议对别人家的孩子太好,这并非人性凉薄,而是每个人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小家才有余力关照他人。

同时,“投射效应”告诉我们,对亲戚孩子太好,往往也希望对方能报李投桃、桃来李答;

若对方未能达到自己的期待,便会失望伤心,最终破坏彼此关系,得不偿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