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遵义师范学院学生参观红色文化馆。


②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二幼儿园小朋友们在学做美食。


③贵州理工学院“富矿精开”团队在矿井下现场观摩。学校供图

  近年来,贵州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提升。贵州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方面有什么举措?对此,记者专访了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云坤。

  问:请谈一谈贵州是如何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贵州省教育厅党组第一时间强化专题部署,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作为全省教育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以深化改革创新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着力优化育人方式,在立德树人上担当作为;创新办学模式,在产教协同上担当作为;改革管理体制,在分类发展上担当作为;完善保障机制,在学有优教上担当作为;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和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问:贵州在利用好红色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答:近年来,我们深入挖掘利用红色资源,从课程建设、研学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3个方面着力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打造一体化铸魂育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强化课程建设,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校馆携手打造系列精品思政课程、网络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组织高校编撰系列红色教育读本、特色校本教材,推动省内高校协同创新、合作共建红色文化开放课堂。

  二是强化研学实践,打造实践育人大课堂。我们按照“红色赓续类”“文化传承类”“时代召唤类”3个类别遴选建设了49家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指导学校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结对合作,拓展研学实践圈,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三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续写美育浸润新篇章。连续17年举办全省中小学生“贵青杯”系列活动,连续19年举办“多彩校园·闪亮青春”全省校园文化活动月,擦亮“薪火黔行”思政品牌,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创新赛事,持续引导全省大中小学生树立与时代同向、和祖国同行的价值追求。

  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贵州如何推动落实?

  答: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推动落实。一是以加强顶层设计为牵引力,完善优质均衡发展“政策链”。我们紧盯西部特征、贵州特点,突出特色赋能、多向发力,对标《纲要》目标要求,印发《贵州省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持续缩小区域、城乡、学校、群体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差距。

  二是以坚持深化改革为驱动力,拉伸优质均衡发展“延长线”。制定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规划,加强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培育,注重向乡镇及易地搬迁安置区学校倾斜。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改革。通过广东省高水平学校结对帮扶、外省优质学校合作办学、省内优质学校帮扶等方式,进一步推进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力争2027年实现县域城区薄弱中小学帮扶全覆盖。

  三是以强化数字赋能为支撑力,扩大优质均衡发展“覆盖面”。巩固提升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成果,提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国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水平,发挥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作用,助力基础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促进乡村、易地搬迁安置区等薄弱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多措并举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问:贵州如何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答:下一步,我们将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一体改革,推动教育以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变革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一是持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完善高校学科调整机制,超常布局急需紧缺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以推进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我省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理工科强化行动,争取若干所大学对口支持我省高校共建优势学科,选派由高水平专家领衔的学科建设团队到我省高校驻点帮扶,推动实现学科评估、博士硕士学位授权、超常布局产业急需专业“三个突破”。

  二是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好教育评价改革的引领作用,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重点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完善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扶持力度,激发学校科技创新动力活力。大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合作共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为抓手,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持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化职业院校与地方产业的联动发展,扩大制造业及家政、养老、托育、大数据等紧缺专业设置;要深化校企合作,根据企业需求超前开展职业培训、量身培养技能人才,更好把我省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问:请说说您心目中的2035年教育愿景。

  答:新时代以来,贵州教育实现了从“基本支撑”到“辐射引领”、从“穷省办大教育”到“特色教育强省”的历史性转变。相信到2035年,我们将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与全国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彰显贵州担当、展现贵州作为。

  链接

  贵州建设特色教育强省总体部署与主要举措

  强省必先强教。为当下计、为长远谋,必须以教育的高投入,赢得贵州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动。要对标教育强国“六大特质”,围绕2027年、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紧盯有限目标发力,加快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贵州贡献。

  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一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二是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三是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取得更大突破,二是推动高校和企业人才交流、科研合作迈出更大步伐,三是推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取得更大实效。

  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所急所盼,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持续办强办优基础教育,二是加快提升依法治教和学校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前瞻布局。

  聚焦巩固教育事业重要支撑,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二是提升师资质量水平,三是加强教师待遇保障。

  聚焦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动力,深化教育改革开放。一是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赋能发展,三是持续扩大教育开放合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11日 第01版

作者:特约通讯员 朱伟 孟航宇 孙腾蛟 杨治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