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丹麦、德国、法国、日本特约记者 戴润芝 魏德林 青 木 岳 雯 黄文炜 本报记者 任伊然
图片1:美国的“流动餐车”服务 (图源:美国社区服务组织VANTAGE Aging)
编者的话:孤独感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也是有着重大潜在危害的社会和健康问题。日本每年“孤独死”的老年人有近7万人;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显示,长期孤独与中风、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等疾病都存在联系;欧洲研究还发现,孤独的人更有可能支持极端的政治立场。2月5日,在WHO执行委员会会议上,社会孤立(social isolation,也译为社交隔离)话题首次被正式列入议程。多个成员呼吁WHO就应对孤独感和社交隔离问题提供指导,并将相关措施纳入综合心理健康行动计划中。目前,孤独问题已经进入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议题讨论中,多国为此提出具体政策并采取解决措施。
“在欧盟,许多年轻人感到孤独”
丹麦导演乔根·莱斯曾说:“独自一人,我很喜欢。但孤独却完全不同。”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心理学系主任迈科·卢曼表示,孤独是一种消极的、非常痛苦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人们想要拥有比现在更多的关系和联系时就会产生,并且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卢曼还表示:“孤独的人更有可能支持极端的政治立场,或者干脆不太参与政治。”
今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关于社会联结的报告,阐释了孤独问题的严重性。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1/4的老年人和至少1/6的青少年面临社交隔离问题。报告还表明,缺乏社会联系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可能使中风风险增加32%,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9%,它还与更高的焦虑、抑郁和自杀率相关。此外,全球痴呆症风险中有5%可归因于社会孤立。
贝塔斯曼基金会去年12月发布了《2024年欧洲青年孤独感比较》报告,对来自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波兰和西班牙共7个欧盟国家的超过2万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57%的18至35岁欧洲年轻人感到中度甚至严重孤独,该数值明显高于36至69岁年龄段的受访者。分国家来看,法国的年轻人尤其孤独,感到至少中度孤独的法国年轻人占比达到63%,比利时(61%)和意大利(59%)紧随其后。
“在欧盟,许多年轻人感到孤独。”这引发了该基金会的重视,因为老年人曾位于孤独问题讨论的核心。该基金会的朗内斯博士表示:“为有效减少年轻人的孤独感,将他们的观点系统性地纳入政策咨询过程很重要。”研究还发现,孤独感在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中更明显。
在欧洲,年轻人孤独感加重的现象背后有多重因素。法国《20分钟报》报道称,该国正面临一场严峻的“孤独危机”。法国《世界报》刊文分析称,过去20年间,年轻人孤独感上升已成为法国的结构性趋势,经济预期下降、就业市场不稳定、社会和学业压力增加,使得年轻人感到与传统社会期望脱节。
社交媒体的流行是另一个主要原因。《世界报》报道称,尽管互联网提供了更多沟通渠道,却时常让年轻人陷入“社交攀比”的陷阱。当年轻人看到他人分享的“完美生活”时,容易进行对比并产生疏离感,进而感到失落和孤独。长期关注丹麦社会议题的当地媒体人朋友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在她看来,社交媒体让很多丹麦人拥有至少两种身份——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和社交媒体中的身份,而这两种身份之间的不一致甚至巨大反差加剧了个体的孤独感。
在美国,孤独问题长久存在。《科学美国人》刊文称,新冠疫情前美国已有61%的成年人有孤独感。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显示,美国中年人的孤独感比欧洲同龄人要高。《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的感受是,美国大城市的社区建设不利于人际交往。有比较了解中国的美国朋友曾对记者表示,他很喜欢中国的公园等热闹的公共空间,人们聊天、喝茶、下棋、跳舞,他认为这些场所和活动的存在让人们可以保持健康的社交状态。相比之下,美国的公园里最常见的是独自戴着耳机跑步的上班族。
美国“流动餐车”、法国“深夜热线”、德国“代际公寓”
一项发表在《BMC公共卫生》期刊上的研究对全世界52个国家应对孤独问题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全面概述。目前,全世界有来自14个国家的至少23份政策文件对本国或本地区的孤独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并提出具体的政策或解决方案。
美国前公共卫生局局长穆尔蒂曾发布报告提议一项由六大支柱组成的应对孤独问题的社会支持框架,包括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制定有利于建立人际联系的公共政策、动员医疗卫生产业、改革数字环境、提高孤独问题的认知水平和培养人际联系的文化。
在地方层面,一些项目被证明或许可以对抗孤独问题。例如针对老年人的送餐服务“流动餐车”,不仅提供餐食,还为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社交机会。此外,美国一些地区开设了代际护理中心,将幼儿园和老年生活社区融为一体,让儿童和老年人之间能够进行日常互动。
欧盟于2018年就孤独感和社会孤立问题发布了一份政策简报,这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孤独感问题正式纳入议程的超国家组织。同年,英国任命了首位“孤独大臣”。法国政府和社会组织2016年开设了由同龄人接听的心理支持热线“深夜热线”,一些高校也相继推出“伙伴计划”,帮助新生更好地融入校园。
据《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了解,德国汉堡、柏林等地方市政当局还在推广“代际公寓”,让老年人和年轻人花费更少的租金,居住在同一栋公寓楼中。楼内配备公共厨房、公共活动室等设施。住房合同还规定,每周年轻人都要和老年人进行几个小时的交流。多位当地年轻人和老年人向记者表示,这种住房让自己敞开了心扉,也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
在有约600万人口的丹麦,孤独问题与该国“独居文化”紧密相关。丹麦拥有欧盟最高的独居比例,约45%的家庭为独居家庭。《丹麦皇家》杂志称,“独居文化”强调个人独立,但也导致了社交联系的减少。此外,丹麦社会对年轻人普遍寄予厚望,要求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色,这被称为“十二分文化”(丹麦学校考核成绩最高分为12分)。这种完美主义文化加大了年轻人的心理压力,导致焦虑并诱发孤独感。
丹麦有较强意愿应对孤独问题。2023年6月,丹麦推出了《国家反孤独战略与行动计划》,目标是在2040年之前将孤独现象减少一半。从具体做法来看,丹麦“反孤独运动”组织定期组织“丹麦共餐”活动,旨在通过全国范围的共餐活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社会凝聚力,吸引了许多地方社区的积极参与。
在丹麦生活多年的《环球时报》特约记者也能感觉到当地社区对居民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在阳光相对充足的季节,丹麦会举办各种大型户外活动,如音乐会、水上运动、马拉松等,都向所有公众开放。各社区会定期举办手工艺、音乐和体育活动;学校设有专门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室以及心理健康课程;公共图书馆也经常举办讲座和工作坊,吸引不同年龄段的人参与。
韩国纽西斯通讯社今年1月介绍了一位韩国青年的真实案例。居住在韩国大邱的25岁青年许某曾依靠住房和生活补助生活,在尝试从事的每份工作都以失败告终且持续日夜颠倒的作息半年多之后,他深陷抑郁症的困扰,一度觉得自己“可能要死了”。后来,许某在就业中心的帮助下,开始接受就业服务和心理咨询,找回了规律的生活方式,并顺利找到新工作。报道称,这是韩国雇佣劳动部运营的“地区青年就业网络”中的一个成功案例,该部门去年10月选定了10个就业中心,于去年12月试运行。数据显示,约3800名青年接受了相关服务,其中约200人成功找到了工作。
据韩国《东亚日报》报道,韩国执政党国民力量党2月7日宣布,将全国负责家庭照护与孤立青年支持的“青年未来中心”从4处扩展至24处,为需要帮助的青年提供心理辅导、资金支持等。同时,国民力量党计划推动制定危机青年支持法,以法律形式明确支持孤立青年的制度。
为提高公众对孤独问题的认知,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在部分影院播放以孤独为主题的纪录片、制作广播节目、举办相关讲座等。文化体育观光部还通过与地方合作,开展快闪、音乐心理咨询等线下活动,让孤独者获得心理慰藉。
日本在2021年任命首位“孤独大臣”,并在内阁官房设立了孤独与孤立对策办公室。去年4月,日本时任“孤独大臣”加藤鲇子宣布,把5月定为“孤独与孤立对策强化月”,其间将设置24小时热线和网络平台,供人们就孤独与孤立问题集中进行咨询援助。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所居住的东京丰岛区是全国独居老人比例最高的区域之一,65岁以上独居老人占单身家庭总数的近36%,记者自家周边就有3户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据记者了解,区福利机构定期会派工作人员上门拜访,查看老人的健康状况,并与商业警备公司合作为独居老人提供保护服务,每月收费两三千日元。
“孤独是人工智能无法解决的问题”
虽然多国出台了结合本国实际对抗孤独感的政策,但这些措施的落实仍存在挑战。《环球时报》驻丹麦特约记者梳理当地媒体报道后发现3个主要挑战:一是社会上仍存在对孤独问题的歧视和偏见,这会阻碍受孤独感影响的人寻求帮助;二是如何精准找到那些受孤独影响最大的人并给予他们支持仍是一大难题,年轻人也需要找到一个与他人面对面交流和独居之间的平衡点;三是要确保各项措施的可持续性和覆盖面,特别是在人口稀少的偏远地区。
韩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据韩国“News1”新闻网报道,在一些地区,虽然针对孤立青年的调查工作在定期进行,但并不是每个地方的政府都制定了相关条例。一些地区虽已开展相关项目,但并没有去寻找足不出户的孤立青年,主动向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孤立青年数量仍然有限。
法国一些地方社区在尝试提供更多社交空间、组织社团活动时也发现,项目的覆盖和宣传范围仍然有限,许多人对相关资源并不知情,而资金短缺、志愿者不足、参与意愿低等问题也成为主要障碍。
“孤独是人工智能无法解决的问题。”美国《纽约时报》刊文称,虽然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迭代更新以及陪伴机器人的发明让人们看到这项新技术可以模仿人类情感并帮助用户缓解无聊和孤独的可能性,但用人工智能或机器人作为应对孤独感的解决方案可能反而弱化人们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意愿,从而加剧孤独感。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我们社会的失败创造了人工智能技术填补这一空白的机会。”著有《独自一人》的纽约大学社会学家埃里克·克林伯格表示,真正的社会、政策和人类挑战在于要找到方法识别感到孤独的人并为其提供所需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