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成就仪征首个“百亿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2月9日从扬州仪征获悉,刘集镇2023年工业开票销售达105亿元,成为仪征首个“工业百亿乡镇”,提前两年完成了“十四五”期末实现“百亿”的目标。记者2月8日在刘集镇采访了解到,该镇因地制宜打造“稻麦良种生产、蔬菜食用菌智能种植、畜禽生态养殖、农文旅融合发展”四大片区,走出一条具有刘集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秀美白羊山
稻麦良种生产区:
守住“米袋子”鼓起“钱袋子”
刘集镇副镇长疏仁高介绍,去年金秋,该镇水稻获得丰收,位于利民村的金农种业稻麦制种基地自主培育的芯粳228,以亩产620公斤再创纪录。扬州金农种业是一家以种植、加工常规稻麦种子为主导,集研发、繁育、生产、示范、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司。已与丰乐种业、隆平高科、中国种业等大型种业上市公司以及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镇江市农科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21年,企业通过政府招商引资来到当地,在利民、建军等村流转土地近万亩,计划总投资1亿元,目前累计投入约5000万元,逐步将原本农户零散种植田块打造成了优质稻麦制种基地。
刘集镇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刘飞介绍,该镇大力推进耕地有机质提升工程并重点打造了稻麦良种生产区,建有扬州市扬子江文旅投资发展集团大米供应基地、常规稻麦优质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等,配套种子加工研发中心、天然气烘干中心、生物质烘干中心、粮食仓储中心等,年产主要粮食6000吨、稻麦良种3500吨,日烘干能力达270吨。
稻麦良种生产区
“聚焦深耕种业振兴、建设种业强镇,刘集镇力争打造仪征最大的稻麦制种基地,守住百姓的‘米袋子’、鼓起农民的‘钱袋子’。”疏仁高说。
蔬菜食用菌智能种植区:智能大棚鳞次栉比,打造出优质本土品牌
赤松茸是近年来兴起的食用菌种植“新秀”,学名大球盖菇,具有气味清香、细腻脆嫩、爽滑可口、营养丰富等特点,有“素中之荤”的美誉。位于刘集镇建军村的智能温控菌菇大棚内,一行行铺着底料的田垄整齐划一,田垄上破土而出的赤松茸,探出了红褐色的“脑袋”和白色的菌柄,圆润饱满,长势喜人。工人们穿梭其中,忙着采摘成熟的赤松茸,一派繁忙的采收景象,这就是建军村“蘑菇工厂”的现代化生产场景。
“刘集镇蔬菜食用菌产业园占地800亩,主打种植平菇、赤松茸、羊肚菌、草菇、双孢菇等食用菌。”刘集镇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办公室主任张昊介绍,智能大棚的优势,一方面是利用感测光照、湿度、温度,启动相应设备来降温加湿,提高菌菇产量;另一方面也能实现一年两季种植。
据介绍,刘集镇在陈巷村、利民村、中心村、铁牌村等8个村打造600亩蔬菜基地。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气候优势,于2013年引进食用菌生产项目。目前,刘集食用菌产业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基本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不断销往各大商超、农贸批发市场,成为镇域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农业企业有仪征峰越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百姓缘农业合作社、吕应农业园、枫林蔬菜有限公司等。2024年,刘集镇与扬州市润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达成合作,投资近亿元启动建设食用菌智能化基地项目。截至2024年底,全镇赤松茸、平菇、羊肚菌产量达到9500吨,产值5000万元。
畜禽生态养殖区:
一个人能管理2万只鸡,下一步将引进机器人养鸡
提到养鸡场,大家的第一印象是鸡粪遍地、臭味弥漫。在位于刘集镇古井村的兴扬家禽养殖有限公司,可看到蛋鸡们在鸡舍内住着“空调房”、吃着“营养餐”,鸡蛋“坐”上了“电梯”。兴扬家禽养殖有限公司是扬州蛋鸡养殖的领头企业,这里彻底转变了传统养殖模式,蛋鸡养殖已成功实现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
公司总经理王敏介绍:“过去我们养鸡,一个人只能管理3000只蛋鸡,现在我们引进现代化智能养殖设备,一个人可以管理2万只鸡。饲养员只需要通过遥控器操作,就可以把全场蛋鸡喂完,24小时都不需再管。”据了解,该公司围绕蛋鸡粪污资源化利用,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处理工艺和设备,将鸡粪“变身”为高标准有机肥,实现了全产业链绿色循环。下一步,公司鸡舍将引进新型机器人,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兴扬公司是刘集镇畜禽养殖产业成长壮大、转型创新的缩影。经过多年发展,该镇在古井村、仓房村、六巷村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禽生态养殖区,主要农业企业有扬州兴扬家禽养殖有限公司、扬州福联翱翔赛鸽中心、仪征市刘集镇远景牛业专业合作社、仪征市刘集镇清水渔业专业合作社等,年饲养家禽24万羽、产蛋5000万枚、四大家鱼260亩等。
“在全面提升本地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我们重点抓好以兴扬公司为代表的全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粪污循环利用’产业。目前,兴扬有机肥已经拿到江苏省肥料登记证,下一步将全面推进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刘集镇副镇长疏仁高说。
农文旅融合发展区:
在改造提升中保护自然禀赋,“扬州后花园”更美更靓
走进刘集镇最南端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白羊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农家院落各美其美、白墙灰瓦整洁清爽、村道巷陌畅通无阻、墙面彩绘栩栩如生、成片山林郁郁葱葱……白羊村,背靠大别山余脉白羊山,村内林木资源丰富。为更好保护这份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白羊村因地制宜实施了一系列改造提升措施,村史馆、书屋茶吧、竹编工坊、共享土灶台厨房等设施应运而生,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方便了外来游客感受风土人情。
“扬州境内共有八座山体,白羊山是其中之一。这里距扬州市区仅20分钟车程,森林覆盖率达到82%以上,刘集也因此有了‘扬州后花园’美称。”仪征市刘集镇党委书记陆伟伟说,刘集镇主动融入扬州“文化旅游名城”和仪征“长三角重要文旅文创新高地”建设,创新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白羊村正是其中的典型。
记者采访获悉,除了白羊村,该镇农文旅融合发展区还包括白羊山周边的刘集、夏窑两村,片区内拥有西郊省级森林公园、白羊水库、玥珑湖、户外猩球、千亩良田等众多农文旅资源。每逢周末,扬州市民竞相驱车来到这里放松度假,客流量达6000人以上,节假日更是翻番。
刘集镇副镇长詹德健说:“一方面,我们以白羊山‘山、水、田、泉’资源为基底,以悦水、归园、望山等文化基因为核心,用心打造扬州市旅游集散地;另一方面,我们紧跟文旅消费升级与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努力扩大乡村旅游优质产品供给。”据悉,2023年以来,刘集镇连续以节会的形式聚人气、强消费、增活力,去年活动期间累计接待游客、吸引居民超5.5万人次。
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3月,《扬州市“一山一策”工作行动方案》印发,刘集镇白羊山被选为扬州首座试点山体。为扎实做好这一工作,该镇一体推进生态保护、环境整治、节点提升、景观塑造、文旅发展。截至2024年底,白羊山“一山一策”工作已形成10大类42个实施项目清单,其中10个首发项目已全面启动。
通讯员 赵磊 许涛 赵楠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来源: 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