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股指 花朵
一年前,本人在市场最低迷之际,写下了《》一文。文中明确提出:“对价值投资者而言,已经持续低迷了三年的国内资本市场,很可能就是一个让勇于坚守的投资人实现财富大幅增值的机会;并且建议投资人做好国内资产配置,坐等收获。事实上,2024年主流沪深300指数全年的涨幅为15%。敢于逆势而上配置A股的投资人都应该有不错的收获了。
那么,今年又如何?
我认为就是:繁花盛开,值得期待。
政策转向温暖了土壤
自从2024年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官宣“责任心、紧迫感”之后,宏观政策已经完成全面转向。
时隔不到三个月,政治局在12月9日召开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这是自2011年至今的14年来,中国首次提及“适度宽松”政策。与此同时,还罕见要求“加大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在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的不断加码的背景下,尽管经济走稳是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但方向一定是确定的。我们也看到消费与投资数据边际正在改善,经济韧性持续显现。
在市场估值层面,目前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不足12倍,处于全球主要市场低位,而平均股息率超过3%,显著高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凸显权益资产的性价比。而港股的下行时间比A股更长,因而估值比A股更低、性价比更高。
政策的全面转向,意味着资本市场的春天来了,土壤正在逐步变暖,为繁花盛开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市场的低估值,则为百花盛开埋下了满园的饱满种子,只是在静待发芽成长的时机。
“深度求索”引领春花绽放
在春节假期,适逢引发全球关注的AI(人工智能)黑马DeepSeek(深度求索)横空出世,DeepSeek的低成本、高性能优势正在推动投资者重新评估中国科技企业在AI赛道的技术潜力,缩小中美科技股的估值差距。
我长假期间回乡沿路一直试用DeepSeek,总体感觉:除了服务器一直繁忙(可能是没有充分的准备来应付出乎预料的、如此多的全球使用者而容量不足)外,其具备的联网信息抓取以及深度思考给出答案的强大功能,真可以说是“秒杀”国内其他一切类似AI模型,与全球AI的鼻祖ChatGPT比也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DeepSeek的推出,当即引发美国科技巨头及政界最高层的关注,而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更为直接:拉低了过去两年一直被认为是“涨势不可挡”的美国科技公司云集的纳斯达克市场,也修复了中国科技公司的市场估值。
很多市场人士认为,DeepSeek以一己之力为我们在中美AI科技前沿大博弈中赢下了宝贵的一局。
DeepSeek仅用18个月便推出媲美GPT-4的千亿参数大模型,在权威测评中多项指标全球领先。其突破不仅在于技术层面,更在于验证了中国在算力、算法、数据要素层面的系统化优势。让投资者看到中国团队能在AI这种代表未来生产力的领域实现自主突破,对硬科技产业链的信心重建将产生乘数效应。
而且,即使是在DeepSeek推出之前,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光伏、数字经济等赛道已形成了全球竞争力。数据显示,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过去五年提升近40%,创新驱动转型的成效正在加速兑现。只是市场受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带来的焦虑情绪影响,投资者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前景产生疑虑而踌躇不前而已。
当市场陷入情绪化定价时,往往需要标志性事件打破认知。DeepSeek的横空出世,正是这样一个转折点。“深度求索”也就成了引领繁花盛开的第一朵春花。
繁花丛中应当择优而取
既然我们已经作出了今年市场会繁花盛开的判断,那么投资人该采取怎么样的策略来确保自己不会错过这一个难得的季节而取得好的收成?
繁花初开之际,我们必须判断哪些花是可持续盛开?哪些只会是“昙花一现”?进而择优而取。
首先,我认为我们的有真实科技含量的互联网龙头公司,其实可以看高一些。尽管美国在先进科技领域从0到1的能力强,但我们有从1到N的应用优势。
DeepSeek的成功推出,展示出了既保持对GPT-4的追赶,又开创出更符合发展中国家需求的低成本路径。这让大家认识到美股中全球公认的七家科技龙头(Mega 7) 的顶尖科技其实也没有那么的高不可攀,而我们用“土办法炼制”的东西,其实用起来也一点不差。
其次,我认为应该重点关注能提供持续高额现金分红的优质公司。近年来,高股息资产表现显著跑赢市场。
这一现象的底层逻辑在于:
(1)高成长机会的稀缺性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传统行业进入成熟期,新兴产业的渗透率逐步饱和(如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30%后增速放缓)。企业资本投入的产出率下降,真正具备持续高增长能力的标的减少,市场必然从“想象空间定价”转向“现金流定价”。
(2)利率下行推升股息资产性价比
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4年的4.5%降至2025年的1.6%,银行理财、货币基金收益率同步走低。相比之下,A股股息率超过4%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比从2018年的12%提升至2024年的30%以上,能源、银行、公用事业等板块股息率普遍高于5%,显著优于固收类资产。“类债属性”使其成为低利率环境下的稀缺资产。
(3)中低速增长时代的必然选择
中国经济正经历“增速换挡”,未来GDP增速或长期维持在4%~5%。在存量经济主导下,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公司通过高分红回馈股东将成为常态。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经验显示,在低增长阶段,东证高股息指数年化收益率达6.2%,显著跑赢大盘。
(4)低利率环境的持续支撑
人口老龄化、债务压力与经济增长中枢下移,决定了中国将长期处于低利率周期。参考欧美经验,零利率环境下高股息资产往往成为资金“避风港”。
而且高息上市公司中不乏刚需消费行业(如白酒、牛奶等)的龙头,以及医疗医药行业的先锋,这些都是公认的好赛道上的优秀选手,长期持有则是进可攻,退可守,安全边际非常高。
其实高股息并非简单的“防守策略”,而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理性选择。它通过稳定的现金流回报对冲估值波动风险,同时受益于“哑铃策略”中确定性溢价的重估。
对于机构投资者,它是负债端匹配的工具;对于个人投资者,它是穿越周期的压舱石。
综上所述,我认为2025年可以期待看到繁花盛开,因此应坚定地继续配置中国资产以分享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持续的成果。但要长期持有,必须有足够的认知、耐心与韧劲来继续与好公司共同成长;
当然,如果觉得花多眼乱而无从选择,那就不妨以持有过去本人不同文章中多次提到的沪深300、MSCI A50、中证A50,或者中证A500等主流指数基金的方式来跟上国运,这两种做法都能让时间与复利发挥其魔力而为投资人带来丰厚的长期回报。
No.6198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黄凡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此文仅作参考,不做投资建议。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