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最初原型是印度佛教中的护法神,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广为流传而进入中国,那时哪吒是和佛寺中的天王、力士一样悍勇威猛的形象,到宋元时期开始演化为少年英雄,至明代《西游记》、《封神演义》等长篇神魔小说,最终定型为我们所熟悉的模样,到了当代,经过《哪吒闹海》、《哪吒传奇》等经典动画的传播,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形象。而最近几年,《哪吒》系列电影更是创造了国内电影史商的票房奇迹。

为什么我们有着如此深厚的哪吒情节?或许因为,哪吒的故事,击中我们心中被长期压抑的某些思绪,任何时代都是这样。

很多人在阅读《封神演义》原著中哪吒闹海的故事后,都忍不住大失所望——因为从原著本身并未渲染龙族的什么恶行,是哪吒的混天绫惊扰到了东海龙宫,龙宫巡海夜叉前来查看,一言不合发生战斗,被哪吒所打杀。而后,前来找哪吒问罪的三太子敖丙,也被哪吒杀死并抽出龙筋做成了腰带。

更加惊人的是,东海龙王向哪吒的父亲李靖讨说法时,哪吒对龙王说:

“伯父,小侄不知,一时失错,望伯父恕罪。原筋交付明白,分毫未动。”

意识到龙王真的动怒后,哪吒慌了,他只得向师傅太乙真人求救:

“……敖光子敖丙将恶语伤人,弟子一时怒发,将他伤了性命。今敖光欲奏天庭,父母惊慌,父母惊慌,弟子心甚不安,无门可救,只得上山恳求老师,赦弟子无知之罪,望祈垂救。”

面对哪吒的求救,太乙真人不是想着怎样了结矛盾,而是授予哪吒隐身术,让哪吒去教训东海龙王,迫使东海龙王承诺不再找他们一家人的麻烦,从而把事情彻底闹大,之后才有了“剔肉还父、剔骨还母”、莲花复活的经典情节。

必须承认,《封神演义》原著中的哪吒的故事,哪怕以传统的价值观来看,都是颇为粗陋的,甚至,因为哪吒灵珠子转世、太乙真人亲传弟子的身份,肉身死亡不等于真的死亡,“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悲壮也大为降低了。甚至可以稍微“阴谋论”,哪吒一出生就拥有混天绫、乾坤圈这样的神器,再到哪吒闹海、自刎、复活,都是太乙真人以及太乙真人的师傅元始天尊一手安排,事实上整部《封神演义》都充斥着这样的宿命论。

然而,为什么这样的哪吒仍然能够得到欢迎,并成为化腐朽为神奇的素材呢?

虽然《封神》原著借李天王之口,说敖丙等东海龙族都是管理东海、“兴云布雨”的“正神”,但在民间信仰中,龙王同时也代表着水旱无常的灾难,人们对龙王,与其说是尊敬,希望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不如说是恐惧,哀求龙王放过自己一码。我们都非常熟悉《西门豹治邺》中的漳河水神,以及《西游记》中通天河灵感大王,东海龙族虽然没有那么恶劣,但民间龙王信仰中那种恐惧的成分,也无非是“五十步笑百步”。

于是,在哪吒莲花复活前,有了这样的一段插曲:太乙真人让哪吒托梦给自己的母亲,让母亲给自己立庙,通过百姓祈祷的香火,让自己复活,然而李靖狠心摧毁了哪吒的庙宇——虽然只看哪吒闹海行为本身,哪吒并不占理,但是百姓却真诚地认同哪吒。

从更深层次的隐喻来看,如果将天庭比作朝廷,那么龙王可以看作朝廷的地方官员,龙王本职是保佑风调雨顺,但现实却是水旱无常,就不禁让百姓联想古代王朝地方官员不能忠于职守,却贪污腐化、横征暴敛的普遍现象。

然而,和喜怒无常的龙王相比,在百姓心中,哪吒是更加可靠的兴云布雨神,也就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

于是,哪吒闹海,又具备了如梁山好汉一样的反抗意义。

上美版动画片《哪吒闹海》,将民间信仰中对龙王的恐惧给具象化了——动画里的东海龙族,确实是像灵感大王那样,如果百姓不贡献童男童女,就会降灾荼毒百姓,哪吒也成为了一位可亲而又可敬的小英雄。


上美版《哪吒闹海》原创了哪吒与陈塘关几个孩子的情谊

再看看李靖的形象,原著中李靖在商纣王手下担任陈塘关总兵,因为哪吒闯祸而一次一次陷入麻烦,最后和哪吒决裂,他对哪吒虽然并非没有慈爱,但他行事动机,都是保住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人间富贵”,《红楼梦》中逼迫宝玉读圣贤书,在得知宝玉和伶人琪官来往得罪贾府政敌后痛打宝玉的贾政,也是这样的形象。

上美版《哪吒闹海》中的李靖延续了原著的人设,于是哪吒反抗父亲,又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哪吒成为了与出身于旧社会上层阶级的原生家庭决裂,为了创立一个新社会,走上革命道路的新青年的隐喻。

它同时也暗示着我们,中国古代家庭中父权对孩子的约束,本质是皇权对每一个人的压迫在小家庭中的投影,父权和皇权是一体两面的。今天虽然皇权专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早已成为过去,也几乎不会有人再认同“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但家庭中父母的控制欲仍然是社会对个人之规训的投影——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

因此,当我们敬佩《哪吒闹海》的创作者们化腐朽为神奇的改编时,也要看到,《封神》原著的故事虽然确实存在严重不足,但也是一块可堪打磨的璞玉。

在本世纪初,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动画片《哪吒传奇》,对于80后、90后来说,也是童年回忆的一部分。

《哪吒传奇》的主题是,哪吒由一个天真、善良却有些急躁的孩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为武王伐纣立下大功的故事。作为一部低龄向的动画,《哪吒传奇》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大幅度的改编:

巡海夜叉和敖丙没有被哪吒所杀,只是被痛打了一顿;并原创了敖丙的妹妹小龙女,她和哪吒成为好朋友。龙王和哪吒的矛盾,则是一场误会:全篇的幕后敌人石矶,与还没有化形为妲己的九尾狐,合谋偷走了东海至宝龙珠,并栽赃给哪吒。哪吒被太乙真人复活,在小龙女的帮助下找回了被盗的龙珠,解开了与东海龙王的误会,并化敌为友。


《哪吒传奇》中的哪吒和小龙女

成长的主题,也可以从封神原著中找到灵感。

原著中,在顽劣而残忍的背后,哪吒的所思所做,居然与的身心发育规律暗合。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和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育分为第一阶段前习俗水平-第二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后习俗水平三个阶段,原著中7岁的哪吒,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期,虽然开始意识到遵守道德规范是维持人际关系的必要前提,但主要是为了避免惩罚、维护自我利益为中心——这里,哪吒知道不要惹父亲、父亲的故人(东海龙王)、师傅生气,甚至有“一人做事一人当”的道德感,但又对生命非常漠视,而且总认为错在别人。

而哪吒复活、向李靖复仇被阻止后,也确实变了,当后文中封神大战爆发,哪吒再次登场、加入周军后,仿佛换了个人似的,变得更加老成

稳重,而丝毫没有魔性(虽然也无趣了)。

原著中哪吒改变的动力,是燃灯道人赠送给李靖用于对付哪吒的宝塔,以及借着哪吒的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之手对哪吒进行的一番惩戒,作者甚至借木吒之口,说出“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样典型旧时代糟粕;《哪吒传奇》则安排哪吒结实小龙女、雷震子、杨戬等朋友,经历一系列战斗的考验,并得到太乙真人、姜子牙、周武王等长辈的引导,激发出改变的内在主动性。

《哪吒》系列之所以将哪吒设定为魔童,是为了尽可能调和《封神演义》初期残忍顽劣的哪吒(随着网络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哪吒的这段历史)与在当代再创作中小英雄哪吒的形象;

同样表现反抗命运的主题,上美版《哪吒闹海》隐藏了封神大战的背景,将反抗的对象简化为龙王,《哪吒》则将反派设定为元始天尊的亲信无量

仙翁;

《哪吒传奇》中原创的小龙女,可能是《哪吒》中敖丙的灵感来源之一。

《哪吒传奇》相比原著为李靖夫妇增加保护百姓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一改编也被《魔童》系列所沿用。

至此,我们发现,《哪吒》系列电影的灵感,是对《封神演义》原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吸收不同时代对原著的改编再创造过程中的形成的。

如果《哪吒闹海》与《哪吒传奇》是你的童年,真的可以不妨抽出时间,去影院看看《哪吒》,相信大家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感受。

文 / 瑞宽

渡过周末版征稿启示

渡过公号每逢周日开设《渡过·周末版》栏目 ,欢迎来自日常生活的散文、诗歌、摄影、绘画、游记、才艺,也可以是历史、哲学、美学、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随笔, 纪实、虚构、评论、感想均可, 无须主题和意义,只求真实、直率,有情、有趣、有品。


这是“渡过”群友自己的园地,欢迎来稿。

征稿要求:
1. 重点突出、三观端正、内容真实,原创首发于渡过平台
2. 原则上字数不少于1000字,诗歌不少于12行。
3. 投稿时,鼓励提供自我介绍、头像、封面图。

投稿邮箱:zhangjinduguo@163.com,若录用会在两周以内回复。两周以内未回复可视为拒稿。刊登一周以内(含刊登当天)的赞赏属于作者。

作品一经提交,使用权、修改权归主办方所有,主办方有权将作品在渡过自有及授权的第三方平台进行发布,也可按需进行编辑再发布。

作品刊登公号后由于作者自身原因撤稿,应退还已获得稿费及打赏,且半年内本号将不接受你的投稿。

投稿至邮箱视为已阅读并同意以上约定。

关注渡过,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寻找更多帮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