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快速发展,种猪场的育种效率与仔猪健康管理成为行业关注的核心议题。在非瘟常态化、禁抗减锌的背景下,传统教槽料已难以满足现代种猪的高生长潜能、高健康度需求。如何通过营养升级释放种猪基因潜能,提升生产成绩,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比人类婴幼儿营养,农牧业幼龄动物营养还有很大的差距。”
幼龄动物营养专家、营养逻辑学创立者刘俊奇博士从行业痛点、技术突破与实践成效三个维度,系统阐述教槽料升级对种猪场断奶猪释放基因潜能、提升生产成绩的关键作用。
断奶仔猪面临三大挑战
在非瘟常态化、禁抗减锌背景下,传统教槽料为降低腹泻风险,普遍采取“降级策略”,将粗蛋白水平压缩至17%-18%,赖氨酸、粗脂肪等关键指标同步下调。然而,这种“保守方案”虽能暂时缓解肠道应激,却与现代种猪的高生长潜能形成矛盾。
刘俊奇博士指出,当前传统教槽料营养水平、营养形态、营养功能与充分释放基因潜能存在显著差距,导致仔猪断奶后生长迟缓、免疫力低下等问题频发,生产总成绩难以突破。
断奶期是仔猪健康管理的“高危窗口”。刘俊奇博士分析,断奶前后仔猪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生理应激,仔猪日龄差异、体重不均(1.3kg以下低出生重仔猪占比超50%)、消化系统发育不全;二是管理难题,包括混群应激、诱食困难、采食量不足;三是健康风险,包括免疫空窗期延长、腹泻率居高不下,弱小仔猪淘汰率高达10%-30%。
诸多问题使传统教槽料难以满足群体差异化需求,种猪场不得不依赖人工干预和药物保健,进一步推高成本。
“许多猪场将断奶问题归因于管理或疾病,却忽视了营养的核心作用。”刘俊奇博士强调,营养是激发基因表达、实现健康补偿的基础。若仅通过药物或管理手段“治标”,不仅无法解决弱小仔猪的发育滞后问题,还可能因营养不足导致种猪表型选育偏差,影响育种效率。
双营养体系助力精准营养
“在不确定时代,企业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逻辑,包括新的赛道,重启健康生长。”刘俊奇带领团队死磕和攻关教槽料,经过多年沉淀,新逻辑营养应运而生。新逻辑团队基于“营养逻辑学”理论,提出教槽料升级需从两大维度突破。
首先是宏量营养形态小分子化,通过创新加工工艺,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原料转化为更接近母乳的形态。例如,大豆蛋白经三级处理转化为小肽或氨基酸,玉米淀粉转化为糊精或葡萄糖,油脂则通过乳化技术形成稳定微粒。这种“分子级”改造大幅提升营养吸收率,降低猪群肠道负担。
其次是特需组分精准集成,针对断奶期仔猪的特殊需求,开发具有信号级、基因级活性的营养素。例如,细胞营养素可快速透肠吸收并激活免疫信号通路,抗病排毒组分则能降低体内毒素载量,为SPF(无特定病原)种猪提供安全保障。
针对种猪场断奶仔猪体重差异大的痛点,新逻辑营养创新设计“双营养体系”,对5-6kg体重组采用高能量、易消化的粉状配方,侧重诱食与肠道修复;对7-8kg体重组,以颗粒料为主,强化蛋白与氨基酸供给,促进骨骼和肌肉发育。通过“粉粒结合”的饲喂模式,弱小仔猪可优先摄取粉料中的速效营养,而体重较大的仔猪则通过颗粒料实现持续增重,最终推动群体均匀度提升。
据了解,新逻辑营养联合头部种猪企业,制定了国内首个“种猪场专用教槽料标准”,将粗蛋白提升至20%、赖氨酸1.5%、粗脂肪7%,并集成低抗原、高活性组分。该标准不仅满足现代种猪的高健康需求,还通过精准营养模型动态调整配方,确保基因潜能最大化释放。
原创声明
撰文:刘鑫
来源:《农财宝典》新牧网
编辑:龙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