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490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2025年伊始,广宝(鸿益)饲料的一则通知在蛙友圈引起轩然大波,首先宣布牛蛙饲料价格每吨下调500元。随后,科绿、恒源、鹭江、富兴通等多家饲料厂家也纷纷跟进发布降价通知。这一操作立即引发蛙农热议,网络上对这轮饲料大降价抱以怀疑态度,质疑是否会拉低蛙价、降低饲料质量。
近期部分厂家蛙料降价通知
蛙农质疑降价背后藏着什么?
对于广宝发起的饲料大降价,不少蛙农表示难以理解。春节前后本是牛蛙消费旺季,需求也随之增加,厂家的精力多放在提升蛙价上。而且过冬蛙已停止投喂,用料量减少,大多蛙到了上市阶段。选择在此时降价饲料,而且是骤降,难免令人生疑。
“之前都是200元、300元/吨的降价幅度,没见过直接降500元/吨的。”有蛙农直言,自己的牛蛙已经可以卖了,厂家现在给饲料降价,还不如在牛蛙厂价回收价抬高0.2元/斤。
一些蛙农悲观地认为,发动此举可能是为了打压蛙价,从而在收购环节获取更大利润。近年来,牛蛙养殖成本不断攀升,饲料价格居高不下,蛙农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行业龙头掌握着饲料定价权,此次降价可能进一步挤压蛙农收益。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海大、通威等大型集团加速布局牛蛙板块,传统饲料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在这一节骨眼上其他厂家跟进广宝,响应骤降饲料价格之举,可能旨在巩固市场份额,抵御新兴竞争者的冲击。同时,饲料降价可能也是行业整合的前奏,通过价格战淘汰中小饲料企业,进一步集中市场份额。
对此,有蛙农担心,当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时,厂家是否会在饲料质量上做文章?饲料成本下降,质量是否也会随之下降?如果饲料营养不足,将直接影响牛蛙生长速度和品质,最终损害的还是蛙农利益,行业根本。
为蛙农谋高位才是应有之道
本次饲料骤降所引发的争议,也折射出当前牛蛙行业面临的困境。近年来,牛蛙养殖规模快速扩张,2023年全国牛蛙产量达到100万吨,市场规模超过700亿元。然而,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市场供过于求,牛蛙价格持续低迷。与此同时,饲料、人工等成本不断上涨,蛙农经营压力巨大,9成养殖户面对亏损,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牛蛙饲料龙头企业如源信、海之味等厂家则积极呼吁行业团结,避免价格战内斗,将主要精力放在提升蛙价,保护蛙农上,共同维护养殖户利益。在行业面临寒冬之际,减轻蛙农负担,与蛙农共渡行业难关已成为业内“最强音”。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饲料价格下降加剧了饲料企业间的竞争,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但同时也可能吸引更多大型企业布局牛蛙行业,利用其资金和技术优势推动行业整合与升级。此外,饲料成本降低虽不一定直接带动牛蛙价格上涨,但能为养殖户提供更多利润空间,有助于刺激投苗积极性,增加市场供应。
长期来看,饲料价格下降可能推动牛蛙行业转型升级,养殖户将更注重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行业内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变革也将加速。“但这一变革也面临挑战,如饲料企业间可能出现的恶性竞争。”
广宝等多个厂家当前选择饲料价格骤降,出发点也许是为了稳定市场,避免蛙价进一步下跌。然而,单纯依靠饲料降价并不能解决行业根本问题。牛蛙行业要想健康发展,更需要从加强行业自律,避免盲目扩张、饲料厂家停止内斗,共同抬价保护蛙农利益、鼓励蛙农采用生态养殖模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牛蛙品质等方面着手。
饲料骤降事件最终会如何发展,还有待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要通过饲料降价帮助牛蛙行业走出困境,首先就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饲料厂应继续严格执行国家饲料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将节省下来的利润让利给蛙农,在牛蛙收购价格上为蛙农谋高位,各方共同努力,携手共进,这才是应有之道。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南方农村报 、农财宝典 大国渔业,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水产人为“大国渔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