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窈窕妈妈,点击关注
姐妹们,《哪吒 2》你们都看了吗?
周末带着娃去二刷,电影院依然满满的人,显然已经是现象级电影。
随着口碑继续发酵,截至2025年2月9日,《哪吒 2》的总票房突破了80亿,刷新中国影史的多项纪录。
画面唯美,特效震撼,剧情完整、动人还有幽默搞笑成分,确实值得大家的喜欢。
但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的是,影片中李靖夫妇在养育“魔童”哪吒过程中的独特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哪吒从外界的误解和孤立中走出来,还通过无条件的接纳、情感引导、正向激励、边界设置等方法,让这个本该被命运所左右的“魔童”最终逆天改命,成为英雄。
无条件接纳
哪吒的出生注定与众不同,他是魔丸转世,这样的身份让他从一开始就背负着巨大的偏见和标签。
面对社会的排斥与指责,哪吒曾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而在殷夫人却从来不顾外界的看法,对哪吒说“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
她用无条件的接纳、无微不至的关爱,把哪吒从痛苦的阴影中拉了出来。
电影中有一幕令人动容:哪吒情绪失控,浑身燃烧着火焰,痛苦地喊出“我就是个妖怪”。而殷夫人没有责骂他,而是第一时间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温柔地问:“疼不疼?妈妈给你煮碗面。”
片尾,哪吒被施了穿心咒,全身是刺,而殷夫人依然抱紧哪吒,在危急时刻告诉哪吒“与你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很开心,我永远爱你”。
正是这种接纳,自哪吒出生起,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能消除内心的负面情绪,重新相信自己。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强调父母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安全基地”。孩子在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时,需要依赖父母给予的情感支持。
无论哪吒多么不完美,他始终能感受到父母的接纳与支持,这为他后来突破困境、实现“逆天改命”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基础。
回到现实中,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标签效应”往往是自我实现预言的开始。
孩子在遭遇负面标签(比如“笨”“不听话”)时,会把这些标签内化,进而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避免给孩子贴上这些负面的标签,尤其是面对孩子的错误时。
尽量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如:“这次考得不理想,但我看到你在xx方面的进步,何况,一次成功失败不代表什么,只要不放弃,没问题的。”
这种方式能有效帮助孩子将“失败”看作是成长的过程,而非个人能力的不足。
接纳孩子的情绪
电影中的李靖夫妇不仅是无条件接纳哪吒的父母,他们还是哪吒情感世界的“引路人”。
在影片中,李靖并没有用传统的父权方式去强迫哪吒,而是通过与哪吒平等沟通,帮助他建立情感的安全感。
特别是在哪吒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李靖通过不打断、不评判的方式,耐心倾听他的烦恼和困惑。
哪吒因为魔丸转世的身份被村民排斥和咒骂,在深夜和李靖坐在一起谈心。他开始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哭着说:“我就是想要被认可。”
李靖没有批评他,也没有直接给他解决方案,而是静静地倾听,给了他一个理解的眼神。哪吒在这一瞬间,感受到了父亲的关心与支持,也开始意识到自己并非孤独一人。也会在哪吒自我怀疑时,坚定地告诉他“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心理学中有个“非对称沟通”理论,是指在沟通中,父母与孩子并非处于对等的位置,孩子往往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
而这种支持并不一定是通过言辞的教育来实现,更多时候,是通过倾听、理解和陪伴,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研究显示,父母每周至少花23分钟专注倾听孩子的心声,可以大大降低孩子的焦虑和抑郁风险。
如今,很多父母往往忙碌于工作和日常事务,容易忽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关爱,他们才会打开心扉,愿意和父母分享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种亲子关系的建立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正向激励
在电影中,李靖夫妇始终关注哪吒的优点,而非缺点。
哪怕是在最糟糕的时刻,李靖总会给予哪吒积极的反馈。
哪吒爱踢毽子,但因为他力大无比,没有人敢跟他踢。但李靖和殷夫人明知会被哪吒的大力伤到,还是对哪吒说“我陪你”,甚至在被踢到墙上之后还夸哪吒“不愧是我儿”。这种积极的反馈,既让哪吒感到被认可,也激励他更加努力地改进自己。
这种教育方式正是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Effect)的体现。这个效应指出,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行为的期望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的现象。
当父母对孩子抱有高期望时,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努力去达成这些期望。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信任,实际上能够激发孩子更大的潜力。
现实中,父母可以采用“优势轰炸”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通过记录孩子的成长进步,例如某次解决了一个难题,或是学会了一个新技能,父母可以不断强化孩子的自我认知,帮助他们从内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挑战。
另外,父母还要避免用恐惧来驱动孩子,例如通过威胁来促使孩子学习。这种方式往往会让孩子产生逃避心理,反而适得其反。
李靖那句看似荒诞的“要杀人?爹给你递刀”便是通过幽默的方式消解了哪吒的对抗情绪,引导他进行自主反思。这种方法不仅有效,而且让教育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赋予孩子选择权
李靖夫妇的另一项智慧教育方式,是给予哪吒一定的自由,同时又不失明确的规则和底线。
哪吒最初因魔丸的影响以及外界的误解,时常调皮捣蛋,在他施展法术捣乱时,李靖和殷夫人都会及时制止,并告诉他不能随意伤害百姓,要做个善良的人。
埃里克森(Erikson)提出的“发展任务”理论提到,孩子需要培养独立性,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如果过度干涉,容易抑制孩子的自主性;而完全放任,则可能导致孩子不懂得承担后果。
因此,父母可以采用“有限选择权”的方式,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同时确保他们明白行为的后果。
例如,父母可以先允许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小决定,如选择早睡或晚睡,但要设定后果——例如晚睡次日减少娱乐时间。随着孩子成长,父母可以逐步放宽控制,让孩子在合理的范围内自主决策。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孩子逐渐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允许自己做不完美父母
在《哪吒 2》中,东海龙王敖光,原本一直想让儿子敖丙肩负振兴龙族的命运,却也在影片最后幡然醒悟,不再干涉儿子的想法,鼓励他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哪吒和敖丙携手打败无量仙翁后,他对敖丙说“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
敖光的转变,展示了“足够好父母”的概念——父母不需要追求完美,只需提供基本的情感支持和适度的挫折经历。
在心理学中,温尼科特(Winnicott)提出了“足够好母亲”(Good Enough Mother)理论,认为父母不必事事完美,而是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情感环境,让孩子在适当的挫折和支持中成长。
这种观点强调父母的“人性”,即父母也会有缺点和不足,但这并不妨碍孩子的健康发展。反而,适度的示弱和自我反思会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在现实中处理不完美。
现实生活中,父母不妨试着设定一个“家庭脆弱时刻”。比如,父母可以在某个周末,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一次失败经历,告诉孩子:“今天我在工作中遇到了难题,也没能马上解决。其实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种方式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实情感,而不是一种完美无瑕的形象。同时,这也帮助孩子学会面对失败、接受不完美,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
《哪吒 2》不仅是一部视觉与情感并重的动画电影,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了当代家庭教育中的许多深刻问题。
在这个充满焦虑和压力的时代,父母往往在追求孩子的完美成长的过程中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而李靖夫妇的教育方式,恰恰展现了如何帮助孩子突破内心的局限,实现“逆天改命”。
正如哪吒在电影中的那句经典台词:“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乾坤”。
每一个孩子,无论他出生时如何,面对怎样的困境,都拥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改变命运的能力。
而这份潜力的释放,需要父母的爱、支持、理解和引导。
父母的角色,不是全能的“超级英雄”,而是作为孩子最坚强的后盾,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挑战中发现自我,在挫折中勇敢飞翔。
• End •
了解更多育儿干货
窈窕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