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体检引发的健康觉醒

"老张,你的颈动脉超声报告显示有斑块,需要进一步检查。"听到医生这句话,52岁的张建军瞬间感觉喉咙发紧。作为一家装修公司的项目经理,他常年奔波在工地和酒局之间,血压血脂偏高多年却从未重视。直到这次体检,血管里那个"不速之客"终于让他慌了神。



"必须吃药吗?听说他汀伤肝......"诊室里,老张攥着报告单的手微微发抖。接诊的刘医生推了推眼镜:"斑块是否用药要看具体情况,但无论用不用药,您都得做好这4件事。"随着医生的讲解,老张的眉头逐渐舒展——原来除了吃药,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真正的减少斑块的最好法子。



一、血管壁上的垃圾:认识颈动脉斑块

1. 斑块形成的真相

当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渗透进血管内膜,就像黄油渗入面包般逐渐沉积。免疫系统派出巨噬细胞"清理",却反被脂质撑破形成泡沫细胞。经年累月,这些细胞残骸与钙质、纤维组织层层包裹,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 危险的临界点

- 稳定斑块:纤维帽较厚,如同包着石子的面团,短期破裂风险低

- 易损斑块:脂质核心占比超40%,纤维帽薄如蝉翼,随时可能"爆浆"

临床数据显示,颈动脉斑块破裂引发的脑卒中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30%。

3. 沉默的警报

多数人直到超声检查才发现斑块,但以下信号值得警惕:

- 突发性视物模糊(一过性黑矇)

- 无诱因头晕伴步态不稳

- 短暂性单侧肢体麻木



二、药物治疗:需要终身服药的只有这类人

1. 必须用药的"红线标准"

根据《中国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符合以下任一条件需启动药物治疗:

- 狭窄程度≥50%

- 确诊冠心病/脑卒中

- LDL-C≥3.4mmol/L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

- 超声显示斑块为低回声(易损斑块)



2. 常用药物-双刃剑

- 他汀类药物:立普妥等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降脂,可使斑块体积缩小5%-15%(JACC研究)

- 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预防血栓,但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

- PCSK9抑制剂:新型生物制剂,适合他汀不耐受者,价格较高。



3. 走出用药误区

- 血脂正常就停药:斑块患者LDL-C需控制<1.8mmol/L

- 他汀伤肝必停药:仅0.5%-2%出现转氨酶升高,多数调整剂量后可继续使用

- 保健品替代药物:深海鱼油等仅辅助降低甘油三酯,对LDL-C无效



三、光吃药也是不行的,当查出有颈动脉斑块,还要记住以下4点

1、控制三高饮食

大多数人的饮食结构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饮食,这些就会增加肥胖,以及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风险,也会增加动脉的硬化,从而诱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控制体重

血脂升高对身体是有害的,会加重血管动脉硬化的发生,所以,要控制血脂,首先要使体重指数达标,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²。正常BMI为18.9~24.9。



3、增加有氧运动

以有氧运动为主,配合着抗阻运动,有氧运动主要是以全身性、有节奏性、放松的运动项目为主,

比如,骑车,散步,慢跑,游泳,打球,太极拳,八段锦等,

适当的配合着一些力量型的训练,像举重、推,拉等运动。

运动项目的选择,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



4、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经常吸烟、酗酒、熬夜的人群,发生颈动脉硬化的几率会增加,

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动脉硬化发生,使血压升高,影响到大脑的供血,还会影响到肝脏的代谢。所以,要做到戒烟、戒酒、不熬夜。



四:18个月实现斑块逆转

执行上述方案18个月后,老张的复查结果令人振奋:

- 体重从86kg降至72kg(BMI 28→23.5)

- LDL-C从4.2mmol/L降至1.6mmol/L

- 颈动脉斑块从低回声转为强回声(稳定性提高)

- 血管年龄从"58岁"逆转到"47岁"(通过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



"最意外的是精力变好了,现在爬5层楼都不喘。"老张笑着展示手机里的运动记录,"连工地的年轻人都追不上我的步数!

关注心脏,关注健康,享受健康生活!敬请关注本健康栏目,获取更多内容,您的关注就是我们的动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