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梳子姐

数字时代,数据说话,大数据不会说谎。

春节前有个抚慰人心的好消息,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为954万人,比2023年的902万人增加了52万,这是自2017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首次出现回升。

全国14亿人口总量,954万人口出生数,这个比例其实并不高,但足以让人激动不已,至少涨了。

可是这股兴奋劲没过几天,又一盆冷水泼来。

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结婚登记数量再度下降,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相比2023年的768万对减少了157.4万对,下降了约20.5%。


与此同时,2024年全国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比2023年259.3万对离婚登记数略有上涨。

结婚是生育的前置条件,结婚人数减少会导致出生人口进一步减少。

结婚数量大幅减少,意味着未来一年脆弱的新出生人口数也不容乐观,这真不是什么好兆头。

去年,有部门说要全面分析老百姓不想生、不敢生的原因,结果招致一顿嘲笑。

这种事不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么,有什么好分析的呢?

根本就不需要搞什么调查分析,那些研究人员直接问问自己就行了,到底愿不愿意结婚、什么年龄结的婚,婚后想生几个孩子?

关于结婚数量减少,无非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第一,经济压力大,承受不起结婚巨大压力。

曾经看到一位博主在乡村大集拍的短视频,许多农村人都反映结婚成本太高,几金几银,几动几不动的,加起来没有小100万,根本娶不到媳妇。

买完房子再买车,有房有车还得拿彩礼,这只是婚姻的基本门槛,沉重的经济压力让结婚成为不可逾越的大山。

前几年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河北有位农妇养育两个儿子,辛苦攒钱在村里给儿子把房子盖起来,结果相亲的时候又都要城里的房子。

实在没有能力再给两个儿子置办房产,她一时想不开竟喝农药自杀了。

有些地方开始整治高彩礼问题,可这是开会、发文件能解决的问题吗?

第二,适婚人口减少,男女性别比例、城乡人口结构失衡。

从2014年到2022年,20-40岁人口减少了5509.9万人。

年轻人口减少还不是核心问题,关键适婚人群中男多女少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依然突出,2021年20-40岁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

更严重的是,男女性别比例又叠加了城乡差异,农村找不到媳妇的光棍多,城市里面嫁不出去的剩女多,而这种旱涝不均的矛盾又无法在个体上得到调和。

也就是说,农村光棍再多,也不可能娶到城里的剩女。

第三,婚姻观念转变,单身潮成为主流。

2020年中国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比2010年的24.89岁推迟了近四岁。

无论多大年龄,只要愿意结婚都行,就怕拒绝结婚。

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婚姻观念发生不可思议的显著变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自我实现,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

身边中一些父母们急的嗷嗷叫,不停地催婚,可他们的子女却冷如冰霜,淡如清水,根本不着急结婚成家。

时代变了,年轻人的观念也变了,任何方面都可以对他们进行束缚控制,唯独婚姻和生育让人无可奈何。

或许,这是他们最后的自由吧。

关于结婚和生育,这是人类生存的终极话题,急不得,催不得,还是要回归到人作为动物性的本源去解决。

赵忠祥在《动物世界》里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当环境不再适合生存时,动物首先会停止繁衍,其次是大迁徙。”

如何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生存环境,这是人道所向,天道所在,王道所为。

--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Liurushi2022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