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好!先送上主播的祝福:新年大吉,获得自由。
这周五也是情人节。在爱面前,吉利话好像都不足够了。这是因为爱无谓吉利不吉利,反而充满着迷人的灰度吗?
但吴琦也发现,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关于爱的表达要么是极度的、单纯的渴望,要么是完全的批判和放弃。在呼声中返场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一针见血地评论道:爱就是会让我们受伤。
本期「螺丝在拧紧」,我们鼓起勇气,去谈论爱情中那些无能为力、事与愿违的时刻。对爱情的认知正在变化吗?为什么爱情的灰度正在消失?为什么即便爱情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它仍然是有意义的?
“因为人生虚无,我们才需要绚烂的光华,才需要那相遇的一瞬间。”
这场对话里不仅有关于爱的理论,也有关于爱的文艺与思潮、故事与实践。 或多或少,每个人都已然是爱的主体——不只是绩效主体,也不只是权力关系的客体。那么,理解与拓宽爱、通过爱理解与拓宽自我,也许 是逃离时代性自恋与 焦虑的 一条羊肠小径。
本期节目是小宇宙情人节 IP 企划「爱的非标准答案」系列节目之一,感谢香奈儿 5 号香水对于本次企划的特别支持。
小宇宙搜索“螺丝在拧紧”
或扫码直接收听
04:03
陆晔:整个社会正在变得情感化,但又有那么多年轻人拒绝爱
14:17
从苏联电影《第四十一》到法国电影《广岛之恋》,那些塑造一代人爱情观的故事
19:59
“我第一次意识到,情感的私人性和社会议题的公共性无法完全同构”
22:02
吴琦:关于爱情的论调,要么是极度的渴望,要么是完全的放弃
30:45
绩效社会让爱情陷入危机?
38:32
“爱就是会让我们受伤”
39:59
从韩炳哲到巴迪欧:爱是反叛,是双人舞
58:43
“你不能想象一种完全清洁的、没有异质性的关系”
1:01:16
《五点见》:爱情关系包含着对自我的理解
1:14:00
爱情无解,“能共舞一段已经很好了”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窗外》,琼瑶著
《罗密欧与朱丽叶》,[英] 莎士比亚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著
《爱欲之死》,[德] 韩炳哲著
《爱的多重奏》,[法] 阿兰·巴迪欧 / 尼古拉·张著
《正常人》,[爱尔兰] 萨莉·鲁尼著
《布鲁克林》,[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著
谈话中提到的电影与电视剧
《摘苹果的时候》(1971),导演:[朝鲜] 金英浩
《更高原则》(1960),导演:[捷克] 伊里·克列伊契克
《第四十一》(1956),导演:[苏联] 格利高利·丘赫莱依
《广岛之恋》(1959),导演:[法] 阿伦·雷乃
《风流一代》(2024),导演:贾樟柯
安托万系列,包含《四百击》(1959)《安托万与柯莱特》(1962)《偷吻》(1968)《床第风云》(1970)《爱情狂奔》(1979),导演:[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
谈话中提到的音乐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Leonard Cohen
Don't Cry, Guns N' Roses
Pale Blue Eyes, The Velvet Underground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陆晔@beauty_valley与主播和嘉宾互动。
「螺丝在拧紧」将不定期更新,期待下次再一起拧螺丝!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