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抗战期间,曾有数百名中条山战役俘虏参加了八路军,他们参加八路军后继续英勇作战。当年这些俘虏是怎么从中条山战役俘虏转变为了八路军?
中条山战役被俘: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主力深陷华北战场,1940年底,日军开始策划对中条山守军发起进攻,一举歼灭国军在华北地区的主力。国军当时在中条山部署十几万人,周边还有数万部队进行策应作战。
中条山战役中的守军阵地
1941年5月上旬,日军十多万人分三个方向向中条山发起进攻,守军各部节节败退,开战仅仅一个周,守军正面防御阵地被突破,日军封锁了黄河北岸渡口,随后日军开始收缩包围圈,企图将中条山守军十几万人一举歼灭。守军在卫立煌指挥下突围成功,但此战结束后晋南地区被日军占领。
中条山战役中日军第23师团车队
根据日军给出的统计数据,日军在此次会战中战死670多人,负伤2300多人,合计伤亡三千多人,中条山守军被俘3.5万人,被击毙4.2万人。按照日军的统计数据,此次会战中,守军被俘和被击毙人数就有八万人,算上负伤的情况,这次守军伤亡人数至少有十万人,但是实际上守军大部还是突围出去了。七个军长中有两个牺牲,其余五个军长都突围出去了,如果伤亡有十万人的话,那这场战役便是歼灭战,七个军长中应该是5个军长被俘或者击毙。所以日军的这个统计数据显然是有水分的。
根据国军的统计数据,此战中日军被毙伤9900多人,守军伤亡13700多人。对于日军的真实伤亡情况,在日军自己给出的统计数据上扩大个四五倍比较合理。国军这次统计的日军伤亡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可信,但是统计的自身伤亡情况偏小,国军此次作战中至少损失六七万人。
综合来看,日军伤亡情况至少在一万人以上,国军伤亡应该是六七万人左右。中条山战役之所以失利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缺乏统一指挥。此前中条山守军在卫立煌的指挥下已经坚持数年,多次打退日军进攻,然而1941年3月,卫立煌前往重庆述职期间因为与八路军走得近被责备,卫立煌一怒之下请假。当日军十几万人发起中条山战役时,卫立煌本人并不在中条山,由何指挥作战,何改变卫立煌原有部署,再加上何并不熟悉中条山守军情况,所以造成指挥混乱。后来卫立煌到达洛阳指挥,卫立煌命令留一小部在中条山开展游击战,主力向外突围,战斗至5月底,中条山守军突出重围,日军占领晋南地区。
其二:日军准备充足,兵力占优。1941年5月,日军这次进攻中条山的部队有十多万人,而中条山守军也不过十五万人左右,日军作战部队主要为山西的第一军所属部队以及华北方面军直属部队。交战双方虽然总人数差不多,但是日军当时单兵作战能力强于国军,同时武器弹药方面也要强于国军,所以这场战役的结局是注定的,但是双方伤亡情况悬殊主要还是第一个原因造成的。
卫立煌
卫立煌此前之所以能守住中条山,主要还是靠第四集团军,然而战前这个集团军被蒋调走,中条山守军数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但是战斗力至少下降一半。此前卫立煌用25万兵力与日军四个师团对峙,此时守军仅有十五万多人,却要对战加倍的日军,兵力上处于严重劣势。并且日军对这次会战非常重视,战前几个月便开始积极准备,开展山地作战演练,准备相当充足。
中条山战役中被俘的守军有相当一部分被日军送到煤矿劳动,其中有数百人被送往轩岗煤矿挖煤。
八路军攻打轩岗煤矿,解决数百名俘虏:
1941年夏,余秋里率领358旅第8团开赴宁武地区创建管涔山抗日根据地,这个第8团从番号上来看是地方部队,实际上这个第8团也是主力部队。抗战爆发后,余秋里担任第一二○师独立三支队政委,独立三支队由3个主力连以及一百多名骨干组建,开赴冀中后,短短一年时间内,三支队发展至三个团五千多人。
余秋里
1940年,独立三支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由于长时间的作战,三支队损失较大,于是余秋里主动建议将三支队缩编,三支队一部缩编为第358旅第8团,余部编入其他部队,余秋里担任第8团政委,当时团长没有到任,余秋里同时负责第8团的作战指挥。
1941年秋,第8团攻下轩岗煤矿,将被日军关押到这里的矿工解救出来,这些矿工当中有数百人都是几个月前在中条山战役中被俘的国军。
两百多名劳工加入八路军:
这些被俘的国军在轩岗煤矿已经干了几个月活,日军每天强迫他们劳动十几个小时,睡不好觉、吃不饱饭,时不时就要遭受看守日军的毒打。
这些俘虏被解救后,他们纷纷表示要参加八路军继续与日军战斗。当时处在抗战最艰难时刻,八路军兵力相较于前一年还有所下降,三支队缩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于是答应他们加入八路军。但是当时粮食稀缺,第8团只挑选了两百多名硬汉补充到了第8团,其余人员发放路费回家。
结语:
这两百名硬汉参加八路军后表现非常好,补充到作战部队后便可以参加战斗,他们之前就受到过日军欺负,参加八路军后在作战中更加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