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方面近日发布消息,“安宁疗护”“住院单人间床位费”等36个项目纳入《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老年人子女李华表示从没有听过安宁疗护,在母亲治疗期间,医护人员也未曾提起此类服务。“如果知道有安宁疗护这回事,我肯定会选择。”还有家属反映,“奶奶直到去世也没能等到床位”。
所谓“安宁疗护”,是指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诊查、护理、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可见,安宁疗护对于患者及其家属都非常重要。然而,安宁疗护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无论是患者一方,还是安宁疗护方,都未能适应当前我国老龄化水平。
我国社会正在进入中度老龄化。截至2023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7亿人,占比15.4%。这意味着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也在快速增加。那么,越来越多的重病老人及其子女均需要安宁疗护。然而,多项数据显示,公众对安宁疗护知晓率低,接受疗护者自然就少,即很多患者在痛苦与挣扎中离世。
因为安宁疗护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医疗服务,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一般家属并不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患者生命最后一程就很难有尊严、有质量。所以,亟待普及安宁疗护常识提高公众知晓率,尽量使更多患者享受安宁疗护。每年有“世界安宁疗护日”,既要借助这种特殊日子扩大宣传,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以多种方式提升普及率。
同时,更要大力发展安宁疗护供给服务。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启动,推动临终关怀服务从理论探讨向临床实践转化。先后在2017年、2019年和2023年开展了三批安宁疗护的试点工作。目前我国设有安宁疗护科的医疗卫生机构共计4000余家,也要不少专业安宁疗护机构。然而,这种供给服务仍远不能满足需求,导致患者“一床难求”。
比如某医院的安宁疗护床位只有20张,可每月前来咨询和申请入住的患者却超过100人。再如,有一位奶奶“直到去世也没能等到床位”,带着遗憾和痛苦离开了人世,这也是家属心中之痛。假如公众对安宁疗护知晓度提高,安宁疗护床位显然更为紧张。因此,如何大力发展安宁疗护服务,就成为有关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这关乎我们如何应对老龄化。
报道显示,大力发展安宁疗护面临诸多考验,不仅学科建设、准入标准、用药规范、培训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且与之相配套的财政和立法支持也亟待加强,例如资金短缺、动力不足都是掣肘因素,亟待逐一消除。令人欣慰的是,相关标准、规范已经发布,权威文件已提出安宁疗护可采取按床日付费,“安宁疗护”也纳入上述指南。
下一步,亟须系统制定“大力发展安宁疗护行动方案”,尽最大努力弥补每一项短板,既要提高安宁疗护知晓度,更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增加安宁疗护床位、规范疗护服务收费、提升专业疗护水平等,尽量让每个生命有质量有尊严地谢幕,让逝者走得安详,让生者更为安心。尤其在老龄化深度不断加深背景下,要将发展安宁疗护作为应对老龄化重大课题。